現(xiàn)在的秦無道只需要打好一個堅實的基礎(chǔ)就好。
等到十五六歲身體長成,在去戰(zhàn)斗去比試去積累實戰(zhàn)經(jīng)驗即可。
前世的他處在一個法治社會也并沒有太多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
華夏的內(nèi)家拳可不是網(wǎng)上看起來的那么人畜無害!真要都是空架子騙人的東西,怎么可能在民國抗戰(zhàn)時期成立民國講武堂等官方組織。國父與蔣公這些在一個時代弄立潮頭的人又怎么會是傻子呢。
能傳承這么多年的東西,經(jīng)歷了一代代人杰與時間的考驗,大浪淘沙之下留下的都是精華中的精華。
在華夏武道界有一句話:打法打法一打就犯法。
武術(shù)有三種形式,表演,練法,還有打法。流于表面的自然是表演之法,如李連杰、吳京為人熟知的影視明星,皆是表演套路出身。
就上了武校學了表演的拳法,這些人打普通人也是一個打幾個毫無壓力。
武術(shù)的練法自然是為了通筋活絡(luò),提高身體素質(zhì),為養(yǎng)生之用。
而學了打法,出手就是重傷人命,一打就犯法。
拳法的打法不是表演,也不是練法。打法就是講究一擊必殺。攻擊人體的脆弱部位!生死一搏,不講究什么,百無禁忌,下手不黑的不是打法。
舉個簡單的例子,表演太極拳??创蛱珮O拳的人,慢悠悠行云流水,那就是表演。連練法都不是。
真正的太極打法,講究四兩撥千斤,講究剛?cè)岵?,其實只是表面。太極的打法是最為剛猛的,這個剛猛的勁,要從帶‘捶’字的招式上去找。
太極的架子有‘搬攔捶’‘撇身捶’進步指襠捶、進步栽捶、掩手肱捶、肘底捶等錘法。
太極拳的打法就跟小說中的扮豬吃老虎套路一樣,講究剛?cè)岵?,柔起來上善若水,剛猛起來的剛勁也是拳法中的頂級剛勁?br/>
就比如西兩撥千金的解釋,在太極拳打法中也講究四兩撥千斤。
不是說只有四兩的力氣去撥千斤的東西,而是本身你就有千斤甚至萬斤的力量,只是用了最小的力氣做了最大的功罷了,四兩撥千斤是一個發(fā)力打法的套路技巧。
所以華夏三大內(nèi)家拳也有非常顯著的特點:形意毒、八卦滑、太極奸!
太極奸就奸在,用自身最小的力量最小的消耗去打殺你,這就是四兩撥千斤......
秦無道做了兩個動作,都是狠狠地一甩,整條手臂發(fā)出啪啪脆響,好像把空氣都抽爆了一樣。
古人使錘的都是些猛人,岳飛之子岳云五百騎破金兀術(shù)五十萬大軍,金兀術(shù)嘆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如小說中的人物李元霸,裴元慶也是用錘。錘之一字就能體現(xiàn)出那種剛猛之氣。張三豐創(chuàng)太極拳的時候,把最剛猛的勁命名為‘捶’。”
八卦名家程庭華說,八卦掌練時如推山,打人如掄鞭。
形意大師尚云祥說,練的用勁不用力,打的時候用力少用勁,都是說打法和練法的區(qū)別。
這些招式,都是打法,是格斗的技巧,對長體力,增力量的效果并不是那么好。所以秦無道現(xiàn)在也并沒有一直練習打法。
秦無道目前主要是修煉內(nèi)家拳練法以及樁功,打磨身體,鍛煉身體。
練的時候也多數(shù)是用勁不用力。
力是身體的慣性,身體肌肉筋骨瞬間的爆發(fā)。秦無道把手臂憑空甩得啪啪響,用力的時候講究快,猛,疾。
勁是肌肉繃緊,慢慢的移動。秦無道比劃了一下,好像在推磨,又好像在擠海綿里的水一樣。用勁的時候要慢,沉,穩(wěn)。
快,猛,疾。慢,沉,穩(wěn)。領(lǐng)會這六個字便能分別出力和勁的區(qū)別。
秦無道在練功的院子里用腳在地面上畫了一條直線,讓他兩腳一前一后站在線兩邊。整條直線,把身體分成了兩半,秦無道的脊椎就處在線上。
一手按在肋下,一手豎起,平伸出去,整個人,都好像端著一柄槍,又好像托著刺刀。
人的身體中線就是一條脊椎。脊椎的頂端在后腦,脊椎的尾部就是尾椎骨,任何拳法,不把功夫練到脊椎上去,都是一場空。這也是為什么內(nèi)家拳都暗合丹道之處。
炁不從人身體前面的任脈走到后背脊椎上的督脈,那就永遠也通不了任督二脈,何談中脈。
小說之中人身體任督二脈一通,就溝通了天地之橋,晉升為一流高手。其實在丹道與武道之中,通了任督,只是一個入門的基礎(chǔ)。
丹道第一個境界百日筑基,給人周身365處大穴每處大穴填充九口真氣,填完了真氣任督自然就通了,筑基完畢人的中脈就通了,中脈一通百病不生。
這只是丹道的最基礎(chǔ)的境界,百日筑基。所以通任督只是入門的基礎(chǔ)。
而在內(nèi)家拳中,將炁送到督脈,也是內(nèi)家拳內(nèi)勁入門的基礎(chǔ)。
而內(nèi)勁,是所有武道之中所有武功的根基,也是國術(shù)的源流。不知道這個東西,就永遠只在門檻上摸索。這也是因為當初戰(zhàn)亂的原因,以至于猛人都在港澳臺東南亞還有海外洪門這些地方居多。
傳承的外流以至于內(nèi)地大多都是花架子,有猛人,不過名聲不顯,真正的內(nèi)家拳高手也不在乎虛名。外面晃蕩的大多是半瓶水的武學傳人,導致了新世紀武學的凋零,大多數(shù)人都不相信武學這種國粹。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shù)日間。佛言。子未知道。
復(fù)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
復(fù)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這段經(jīng)文的意思是,釋迦牟尼佛問沙門,沙門也就是佛的弟子們,人的生命到底有多長?其中一人回答,也就幾日的時間吧。釋迦牟尼佛說,你沒悟到。
佛又問另一位弟子。人生有多長?另一弟子回答道:就在吃飯之間吧,可佛卻仍然說,子未知道。
接著佛又問一個弟子,人生多長?這位弟子回道:人生就在呼吸之間。佛說,善哉,你算說對了。
人生只在呼吸之間,華夏俗話說:人活一口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一口氣上不來,也就再無下文了,一生也就結(jié)束了。
所以生命在于呼吸之間,那呼吸之間有什么呢?當時是氣了。有氣人才能活。
科學告訴秦無道,氣中有氧這種元素,人如果沒有氧氣,那么就會缺氧而死。
那么秦無道就有一個疑問,為什么人一直呼吸氧氣,身體卻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每況愈下,不能如道佛二教的高人一樣養(yǎng)生長壽?
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大約是:氮氣占78%、氧氣占21%、稀有氣體占0.94%、二氧化碳占0.03%、水蒸氣和其他氣體及雜質(zhì)占0.03%。
其他氣體跟雜質(zhì)又是什么東西?科學講究嚴謹,是一個靠數(shù)據(jù)說話的學科。為什么在這種重要的理論上含糊不清?很簡單,就是還沒有科學家能破譯其他氣體跟雜質(zhì)是什么。
而道教道藏提出“炁”(qi通氣),炁跟氣的含義是一樣的,但又不一樣,在道教中炁這種東西被譽為先天之氣,養(yǎng)生長壽甚至長生,靠的就是這個東西。
佛道兩教最根本的知識,就是對先天一炁的理解。兩教立教的基石就是一個字——炁!
佛道兩教的修行目的是為了什么?為了超脫生命形態(tài),成佛成仙,都是將生命形態(tài)的超脫。
如何超脫?打坐即可。為什么要打坐?打坐可以練氣。如何練氣?懂理論,拜師傅,學功法,打坐即可。
佛教傳承至今有十三宗之說。即成實宗、俱舍宗、律宗、三論宗、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真言宗、禪宗、凈土宗、攝論宗、涅盤宗(隋代極盛,唐之后并入三論宗)、地論宗(后并入華嚴宗)。
道教,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興起於北方;正一道、凈明道則興盛於南方。真大道、太一道、凈明道早已失傳。明朝以來,道教分全真與正一兩大道派,其他一切支派皆歸納於這兩派之中。
佛道兩教之中門派也是繁多,所衍生的納氣功法也不盡相同,功法也是種類繁多,不過殊途同歸,都是將炁這種能量納入人體之中,從而讓人身健康,開發(fā)人體寶藏,慢慢升高人的生命形態(tài)。
為什么佛道兩教能夠傳承至今每一代都有億萬的教徒?如果簡單的用封建迷信來概括,那么幾千年來的億萬華夏人都是傻子了。
而先天之氣是如何得來的呢,功法雖有百千種,途徑卻只有兩個,就是通過內(nèi)家拳法納氣入體,通過打坐納氣入體,在沒有別的途徑。
炁的修煉完善大成于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