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長相很有特點,耳朵大,手臂長,垂手可過膝蓋,身高七尺五寸,折合成現(xiàn)在計量單位的話,應(yīng)該是一米八二。這樣的長相與身材,在當(dāng)時奇特?zé)o比,令人過目不忘。另外,劉備的性格也很有特點,“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加上他好結(jié)交豪俠義士,所以,少年時身邊就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劉備成年之后是怎么起家的呢?這主要得益于兩位貴人的相助。據(jù)《三國志先主傳》載,中山巨商張世平、蘇雙等人以販馬為生,經(jīng)過涿郡時遇到了劉備,于是,慷慨解囊,資助金銀,讓劉備組建了一支隊伍。這段記載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其中有一個很令人費解的問題:商人向來以利益為重,為什么會平白無故資助劉備呢?
對此,《三國志》中的記載很簡單,僅有四個字:“見而異之”,僅僅是看到劉備長相奇特,認(rèn)為他與眾不同,因此才拿出了大把的金銀來投資。而在《三國演義》中,兩個商人的形象完全不同。他們有愛國情懷,至黃巾大亂之時,他們資助劉備整合人馬、平定叛亂,以尋求東漢朝廷的安定。
但是,畢竟是,跟歷史事實有很大差距。不過,通過史料當(dāng)中的記載,還是能夠窺探出中山商人資助劉備的真實動機所在。
通過《三國志》的記載來看,張世平、蘇雙等人資助劉備時,雖是東漢末期時局動蕩的年代,但黃巾并未興起,地方諸侯割據(jù)的局面也才剛剛露出苗頭。此時的劉備既無功名,也不是什么當(dāng)?shù)孛?。因此,中山商人此時資助劉備既不是平定黃巾賊亂,也并非助其建功立業(yè),而是另有企圖。
眾所周知,對初涉江湖的劉備而言,同窗好友公孫瓚堪稱“伯樂”一般的存在。中平元年,劉備受中山商賈資助,拉起一隊人馬投身平黃巾的大潮中,并因公封得安喜縣縣尉,然而仕途之路剛剛開啟卻因暴打督郵戛然而止。此間劉備顛沛流離沒有安身之處,山窮水盡時,他投奔了公孫瓚,此后還當(dāng)上平原相,名聲漸響。
興平元年,徐州陶謙受曹操圍攻,劉備率人馬前往徐州解圍,也正是從此開始,劉備訣別了公孫瓚,兩人此生再無交集,即便到了建安四年,公孫瓚被袁紹擊敗,圍困城樓引火自焚而死的時候,劉備仍在成就大業(yè)的路上奔波,從未提及這位昔日的同窗兼恩人,難道真的是劉備無情無義?其實事實并非如此。
細究《三國志》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公孫瓚和劉備的交情,有多深厚是值得商榷的。公孫瓚出身貴族,早在漢靈帝光和年間,就已經(jīng)是威震胡戎的“白馬將軍”,官至中郎將封都亭侯,而彼時的劉備尚且還在織席販履。
事實上劉備前來投奔時,公孫瓚正在跟北方胡人鏖戰(zhàn),無暇抽身的他直接把劉備打發(fā)到青州刺史田楷處,抵御袁紹,史料并無記載兩人見面,而只是一封書信往來而已,可見公孫瓚并沒有特別重視劉備,這也就解釋了劉備后來為什么離開了公孫瓚。而當(dāng)公孫瓚遇難時,劉備的勢力仍十分有限,即便他想救也無能為力。
人生不如意事十居八九,公孫瓚雖然出身名門,但他的母親卻是沒有名分的妾。在專制時期不但要拼爹,更要拼媽。在嫡長子為法定繼承人的東漢末年,只有正妻所生的兄弟們死光了才會輪到他來繼承祖業(yè),可惜這樣事情發(fā)生的概率非常之低,公孫瓚心底的失落可想而知。
不過是金子就會發(fā)光:生的一表人才、聲若洪鐘的公孫瓚,引起了時任涿郡侯太守的注意。很快,他就成了太守大人的乘龍快婿,有意培養(yǎng)乘龍快婿的侯太守,將公孫瓚委派到盧植授學(xué)處接受高等教育。公孫瓚既是名門之后,養(yǎng)尊處優(yōu)日久,慣有的世家子弟范兒,很快就成了懵懂少年劉備刻意模仿的對象。
同門師兄公孫瓚的到來,為少年劉備打開了一扇五彩斑斕的世界之窗——人生可以風(fēng)流倜儻;人生可以放歌縱酒;人生可以飛揚跋扈;人生可以激情澎湃…
原來人生可以如此精彩!
劉備在公孫瓚面前自慚形穢,回想起自己曾經(jīng)為一雙草鞋多賣了二三文,居然可以高興半天而感到可笑、可悲。
年長許多的公孫瓚本來見劉備生的大耳招風(fēng)、憨態(tài)可掬,現(xiàn)在又亦步亦趨的學(xué)習(xí)自己舉止,不由對他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當(dāng)聽到劉備自報家門乃是中山靖王劉勝后人時,吃驚之余,庶出的公孫瓚自卑心理作祟,不敢再輕視這個“少年閏土”。
有一個漢室皇親在身邊做幫閑,人前人后也有面子。
而史書中的記載就令人不敢恭維了——居然說公孫瓚深與先主相友!言辭閃爍的告訴后人公孫瓚在巴結(jié)劉備。而劉備也就順?biāo)浦?,因為公孫瓚年長的原因,“兄事之”。歷史真實雖已杳不可知,但公孫瓚與劉備稱兄道弟,好的穿一條褲子卻是真的。
飛鷹走狗、激揚青春的生活,是需要豐厚的經(jīng)濟基礎(chǔ)支持的。劉備兄事公孫瓚,應(yīng)該是每天可以跟隨在公孫兄身邊做小弟,既可以增長見識,同時可以免去阮囊羞澀的尷尬。有公孫瓚以身作則,劉備有樣學(xué)樣的沾染了許多紈绔子弟才有的惡習(xí),成了唯公孫瓚馬首是瞻的古惑仔。
對此,一些將劉備視為正義化身的人將劉備的行為說成是有著遠超儕輩的組織能力,在背井離鄉(xiāng)求學(xué)的同時,不因為貧窮而自墮其志,也沒有因自卑而落落寡合,反而和來自地北天南的同學(xué)很快打得火熱,和公孫瓚這樣的世家子弟和睦相處。
其實,劉備的行為只能視為缺乏自制力,在突然失去羈縻的時候,壓抑心底多年少年叛逆心理噴薄而出的表現(xiàn)。他這樣做,既辜負了母親含辛茹苦的望子成龍之心;也傷害了捐資助學(xué)者樂善好施的公益心腸。
劉備的求學(xué)之旅在一年多后戛然而止,他肄業(y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