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天,江家人來客往、貓狗相嘻,熱鬧不已,江凌峰兄弟就在稻谷場前的橘樹下迎送賓客,一邊桔梨壓枝,鳥雀鳴叫于上,一塘荷浪翻滾,鴨鵝穿梭其間,兄弟兩長身而立、從容答對,其身立立、其神煌煌,來參加宴席的人都稱贊不已。
芭蕉村所謂的鄉(xiāng)下大姓無非就是按人頭來數(shù),人多的就大,人少就小,談不上什么家學(xué)傳承,比不得州府大姓,沒什么繁雜的禮節(jié),有話基本直說,不用拐彎抹角繞彎彎。
眾人一入席就開吃,間或東扯西拉幾句,席上江會策與村中韋、殷、金、陳幾個大姓族長同席而坐。
幾個老眼昏花的老頭一邊不管不顧埋頭大吃,一邊不著邊際地對江平大加稱贊,語間相詢可有中意人家,頗是有意,江會策只是顧左右而言他,不直接回答。
直到倦鳥歸林、華燈初上之時,這場午宴方告結(jié)束,眾人結(jié)伴次第而歸,韋氏族長正向江凌峰、江平道別。
他身后有個十四五歲的小姑娘,淡綠色的衣裙輕籠著雪白的皮膚,烏黑的頭發(fā)梳著一個辮子,一甩一甩地垂在腰間,紅嘟嘟的嘴里吮吸著一支糖葫蘆,圓溜溜的眼睛泛著亮光,不時探頭探腦打量著江平。
江凌峰看到,忍不住調(diào)笑她問道:“韋燕,我弟俊俏否?”
韋燕小臉微紅,小嘴高高撅起,嗔怒道:“登徒子,怎可妄言?”轉(zhuǎn)身扯起爺爺?shù)囊路妥?,眾人又是一陣大笑?br/> 這次大宴后不久,鄉(xiāng)間便有傳言,說江氏兄弟有神佛護身、百邪不侵,又有人說他們有伏虎除魔之力,更有傳言說二人是佛祖座下弟子轉(zhuǎn)世,是當(dāng)世金剛,江家必定興旺。
從此之后,江家一改之前的頹勢,鄰里再沒有人敢無事生非來撩撥江家的人,江會策老爺子自然是老懷大悅,笑口常開。
農(nóng)村人雖然有些小狡詐,但本質(zhì)還是淳樸憨厚的,多信佛道。
江會策總覺得江平這次的事情有諸多巧合,說不定就是佛祖在背后幫忙,于是囑咐兩兄弟選個好日子,前往西風(fēng)禪寺進香,還要布施若干,向佛祖表達謝意。
從江家到西風(fēng)禪寺有兩種走法,一是經(jīng)火神鎮(zhèn)順越洋河而上到四面山;一種是翻過望龍山,穿過臨江山到四面山,西風(fēng)禪寺就坐落在四面山的西山上。
前一種是官道,要遠一些但比較平坦,行走方便。后一種是山間小道,近很多但要翻山越嶺,當(dāng)年的小江凌峰走的就是這條路。
四面山高聳于縣城東北方,原名叫獅子山。據(jù)說,不知道在哪個年月,某天狂風(fēng)大作、暴雨雷鳴之后,獅子山的四方竟然同時升起了四座一模一樣的小山,將獅子山護衛(wèi)在中間。
從那之后,不論從東南西北哪個方位看,獅子山看上去都是一模一樣的,后來獅子山就被人改稱為四面山了。
四座小山中,正西方位的小山上有一塊巨石,有百丈高,底部直接落在花亭湖水面下,上面有大小不一的百來個梵文“忍”字,人稱百忍石,西風(fēng)禪寺就建在百忍石上面。
百忍石左上角有個天然的石洞,里面最矮的地方也有一丈,高的地方有三四丈人,曲折延伸三十余丈后一直貫通到山的另一面,怪石嶙峋,石筍、石柱都很多,是太湖左縣遠近聞名的游覽盛景。
一年四季,每當(dāng)花亭湖上的西風(fēng)吹起時,風(fēng)石激蕩不止,便有“嗚嗚”的蒼涼之聲傳出,猶如天地山巒滯留荒古的巨吼,造化之神秀莫過如此。這個洞穴也因此得名為西風(fēng)洞,西風(fēng)禪寺也由此洞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