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九,字為正;表面寓意為行端德正,但其實往更深層次扒還可以發(fā)覺其他意義。
祖龍名政,又寫作嬴正;為正,即希望嬴九未來成為和祖龍一樣的人物。
……
在與盧植的相處中,嬴九終于問出了他的疑惑:“先生,您為何如此看重于我?”
盧植說道:“此天下心存大義之人不少,但有意、有能力將其實現(xiàn)者卻是不多。所謂天不助人人自助,凡有義者,儒家弟子定當鼎力相助?!?br/>
盧植對嬴九的關(guān)注,其實源于儒家內(nèi)部。雖然儒家是一個整體,但內(nèi)部亦有著不同樣的學說理論,主要就是“孔孟學派”和“荀派”,所以他們對于嬴九這樣一個“名人”,有著各種不同的觀點。
盧植作為漢末大儒,自出世以來就和儒家進行了密切的交流;但他卻又不僅僅是儒家弟子,他在法家學說和兵家理論之上也有極深的造詣。
總結(jié)起來,盧植可以說是世間罕有的儒將。自然而然的,他更親近于亞圣荀子的“荀派”,還成為了荀子的記名弟子。
………………
這是因為荀子在儒家之中,絕對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顛覆了儒家一如既往的“性善論”,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性惡論”。
荀子早年師從宋榮子。
宋榮子的主要思想是“崇儉”、“非斗”,與墨家類似,有人將其視作墨家之人;其實不然,宋榮子乃是道家之人,善于糅合各家學說,儒道法墨皆有,而且還擅長辯論,這一點深刻的影響了荀子。
(ps:后惠施還結(jié)合宋榮子的辯論技巧開創(chuàng)了名家。)
到后來,荀子更是三次出任稷下學宮的“祭酒”(校長)。稷下學宮作為當時百家學說匯聚爭鳴之地,這使得荀子學遍了百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說,儒家荀派。
荀子好學,也好勸學,他認為人類追求知識的過程是不應該停下來的,即是“學無止境”;在荀子的思想成熟后,他甚至還在自己的著作中批評過自己的老師宋榮子,認為他的思想有問題。
這和當時“尊師重道”的主流認識完全相背,一時間讓荀子飽受詬病,哪怕是在儒家內(nèi)部也對荀子充斥著反對的聲音,但其仍巋然不動。
這就是荀子!
而在荀子門下亦是有八名出色弟子,可這幾人雖然是儒家出身,但卻沒有一個是干“正事”的,可以說都是“跨界大佬”。
弟子李斯、韓非成了法家代表人物,李斯最后還成為了秦相;
弟子毛亨鉆研《詩經(jīng)》,成了詩家大佬;
弟子陸賈成了政治思想外交家(此流派有一大佬,即是《晏子使楚》中的那個晏子);
弟子張蒼成了西漢初的丞相,又因西漢初年以道家治國,張蒼亦是偏向了道家;
弟子陳囂成為了孝成皇帝的老師,弟子浮丘伯成了楚元王劉交的老師。雖然儒家也強調(diào)傳道授業(yè),但是此二人卻是將教育當成了自己的主業(yè),算是入了教育家之中;
最后還有弟子公孫尼子,全心鉆研樂道,入了樂家。
?。P(guān)于公孫尼子的身份有爭議,另有說法他是孔子的再傳弟子。)
………………
這就是盧植為何如此看重嬴九的原因,先是因為荀子在他面前提過一嘴;隨后他在經(jīng)過研究以后,真正的喜歡上了這個年輕后輩。
嬴九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居然會在荀子那里掛上號;雖然他的出鏡率的確很高,一個人拿的“世界公告”比其他所有人加起來都要多,但他一直將自己視為“小弟”,認為那些大人物應該不會關(guān)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