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和秦國的戰(zhàn)爭在鄉(xiāng)野在山林在山川在河流,在整個蜀國境內(nèi),在各個天險之地的隘口。秦國兵強馬壯,但對于山林之戰(zhàn)并不如土生土長的蜀國人。但秦國人多,而且每一位前來伐蜀的軍卒都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軍卒,即便蜀國人占據(jù)地利依舊無法阻擋秦國的步兵進(jìn)入蜀國奪取山地高點。
這一戰(zhàn),秦國必將損失慘重但所獲得的將是蜀國上千年的底蘊,還能讓蜀中那片富饒的土地成為秦國的大后方糧倉和練兵之地,可謂是一舉兩得。只是攻到天險前,所有的秦國軍卒匯聚到了一起。
墜天峽,入蜀的必經(jīng)之地。山下是湍急的山澗,山上是兩片巨大的山頂屏障隔絕蜀地和外界的聯(lián)系。秦國二十萬大軍來到這里,剩下十七萬,一路上堆積的是雙方的尸體。山澗里奔騰的不是清澈的河水而是紅色的血水,尸體疾馳而過。秦軍大將公孫衍手持長劍看著眼前這道天險,入蜀的唯一之路。十道稀有的鐵索連橋,悉數(shù)崩碎。
“大良造,沒有了十道鐵索連橋,大軍過不了墜天峽,若是繞路而行得耽誤一個月的時間,而且那邊料想蜀軍也已經(jīng)切斷?!?br/> 秦軍東路將軍魏璋一身鮮血,好在并無致命傷。精心打造的戎裝破爛不堪,胸膛上是幾道箭孔打在石片上,崩壞了大半的石甲。發(fā)絲紊亂卻不越顯任何疲憊之色,眼里滿是精光。
“蜀軍這是自囚于蜀地,雖然我等武道宗師可越過這百丈之遙,但一般軍卒當(dāng)如何,山川之后必然有所埋伏防備我等。”
“我軍所攜帶的糧草還能支撐多久。”
公孫衍盤算著,好在王上來之前就命人打造了五道鐵索連橋,只是路途遙遠(yuǎn)放在了梓潼城內(nèi)?,F(xiàn)如今梓潼城內(nèi)外皆是武道宗師大戰(zhàn),還有不知多少的藤甲埋伏,輕易回去恐怕不是辦法。
“回稟大良造,因為山川之戰(zhàn)消耗巨大,故而全軍所帶糧草只夠五天,如若五天之內(nèi)我們能破入蜀中便再無糧草之憂,如若三天后我等仍舊無濟(jì)于事只能返回梓潼城再做打算。”
押送糧草物資的是后衛(wèi)將軍贏季,王上的叔父。深受王上器重,辦事穩(wěn)妥,故而負(fù)責(zé)押送糧草輜重等物品。只是五天實在是太少了,三天時間且不說折回梓潼城一來一回就要四天,就是解決如何度過墜天峽也需要時間。
好在來之前秦王趙政已然和他說過攻打蜀國時將會發(fā)生的各種可能,其中這種自囚之法,尤其多法。一是佯攻實破,一是渡船走水路,一是攜帶鐵索以備不時之需。
“王上曾說蜀國到大戰(zhàn)頹勢時會退守墜天峽后方,墜天峽過去是三道山脈屏障再過去就是蜀中平原?!?br/> “我軍曾帶鐵索到梓潼城,但折回梓潼城一是要剿滅藤甲,二十防止武道宗師出手碎裂鐵索,故而此事必須做到悄無聲息?!?br/> 公孫衍在地面上畫著蜀中的地形圖,墜天峽后雖然是三道山脈但并無任何險阻,只要度過墜天峽大軍便可長驅(qū)直入直搗蜀中平原。只是如何度過墜天峽,是個很大的問題。
“大良造,讓我?guī)迩Ь厝?,保?zhǔn)帶回鐵索和之后三天的糧草?!?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