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誰啊?跟吃了炸藥似的…”
李懷拿起電話就是一通抱怨。
電話那頭的李波也有些無奈,“一憤怒的老前輩?!?br/> “我怎么沒聽說過這人。”
“大概十幾年前寫過一本叫《駝鈴》的小說,當(dāng)時挺火,還得了獎。”
“還寫過什么?”
“沒了,后來寫的沒人看?!?br/> “可以啊,一本書吃這么多年?!?br/> “吃什么呀,前兩年還行,這兩年就靠罵人為生了。”
“是你找的托兒?”
“躲還來不及呢,名聲都臭了。”
“那他干嘛挑我的刺兒?”
“看見火了不爽唄?!?br/> “這不還沒火么,一毛錢沒見著,不會真給我禁了吧?”
“放心,問題不大?!?br/> “那就行,既然他挑了頭,咱后招也用上吧。”
“知道,我心里有數(shù)。”
掛掉電話后,李懷松了口氣,繼續(xù)噼里啪啦碼起了字。
另一頭的金波則苦笑著搖了搖頭。
他和寒寒是朋友,兩人挺聊得來。
同樣是高中生作家,李懷則完全是另一種人。
剛見面還跟他們裝呢,后來談判時就沒繃住現(xiàn)了原形,油滑實際的很,連裝都懶得再裝,說話也沒了那股尊敬。
不過又有什么呢,畢竟大家都是為了文學(xué)(liyi)嘛。
想道這里,李波立刻撥通了一個號碼,
“哎,秦老師,您好您好,那片評論您已經(jīng)看到了,就說嘛,確實有些過分,好好,那麻煩您了…”
次日,同樣的一篇評論出現(xiàn)在《華國文藝》上。
作為地位資格比紀(jì)靈還老的秦牧然發(fā)文駁斥道:
昨天一位老學(xué)究批評了《盜墓者傳奇》,通篇全是自以為是的論調(diào),到最后竟然還上綱上線,讓我誤以為回到了那個集體失聲的年代。
這位先生大概也忘了自己是個寫小說的,小說家自古就是采集民間傳說議論,借以考察民情風(fēng)俗之士。這本《盜墓者傳奇》我也看了,不僅引人入勝,還包含了各種歷史文化知識,國外有《奪寶奇兵》風(fēng)行全球,怎么到我們這里就全成了封建糟粕之流了呢…
這位秦牧然老先生名聲大了許多,發(fā)文也有禮有節(jié),迅速占據(jù)了上風(fēng)。
也有好事看不慣紀(jì)靈者跟風(fēng),直接將紀(jì)靈的老底翻了個遍,掀起了罵戰(zhàn)。
紀(jì)靈自然也有相熟的朋友,再加上李波他們暗中攪和,一時間激起千層浪,文壇混亂一片,你來我往,罵的不亦樂乎。
而《盜墓者傳奇》隨著這場罵戰(zhàn),也漸漸走入了普羅大眾視線中。
這本書的可讀性毋庸置疑,老百姓才不管你是不是封建糟粕,好看就行,要不在那個特殊年代,《紅色繡花鞋》也不會以手抄本的形式暗中流傳。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幾方都有心氣要推出一本全年銷量冠軍,但目前的第一名是寒寒的《飛馳少年》。
寒寒是誰?那可是造成特殊社會現(xiàn)象,此時被許多青少年奉為偶像的人物,雖然這本書已經(jīng)沒了《三道門》的靈氣,通篇就是堆段子和罵人罵社會,但架不住人的粉絲效應(yīng)啊。
而李懷,只是一個無名之輩而已。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期盼《盜墓者傳說》的發(fā)行日,終于有人注意到了一個問題:
吵得這么兇,怎么原作者連個屁也不吭一聲?
于是,越來愈多的呼聲開始出現(xiàn),要求公布李懷的具體身份。
這一切當(dāng)然都在幾方的暗中引導(dǎo)下進行,這也是他們炒作的第二步:李懷的高中生身份。
此時的媒體層面已經(jīng)越來越高,終于,《華國青年報》記者求證到了出版商李波身上。
李波先是顯得很為難,隨后終于說道:李懷的真實身份是一名小縣城普通高中生,不過因為正面臨高考,不想受到打擾,所以才暫時隱瞞身份。
輿論再次嘩然。
而明眼者都已經(jīng)看出了這是一場炒作。
不想受到打擾?
我呸!要高考了還有心思寫小說,騙誰呢!
不過,圈子就是這樣,傻子才去戳穿,因為保不齊自己那天也會用到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