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很安靜,也許是這間不小的房間具有很好的隔音效果,也許外面確實很安靜、很“平靜”。
“咚——咚”這樣的提示音廣播沒有再響起過,克里斯蒂娜也不清楚這個提示音究竟在北歐組織中代表什么意思。
克里斯蒂娜還在思考著“虛假”與“真實”。
克里斯蒂娜尋找著問題的重點。北歐組織不會傻到在以“進一步試探‘客人’是否會對己方不利”為目的的行為中,為追求逼真效果而使用真槍實彈來提升“演戲”質(zhì)量,僅僅只是讓自己當真,讓自己慌亂,讓自己以為真的被識破了。
這樣確實會表現(xiàn)出北歐組織看透技倆,惱羞成怒并嚴肅、嚴格處理這件事,對欺騙他們的假反抗軍不留情面、無所顧忌,會表現(xiàn)出這樣的態(tài)度。但這是以“假反抗軍”為確定前提的行為,這么演基于“‘因為’我們知道了你們是假的,‘所以’我們這么做”這種情況,這種情況在反抗軍眼中才顯得這么做合理,否則這種包括開槍的行為一定會面臨與反抗軍的糾紛,這一點北歐組織不可能想不到。
但演戲測試不就是因為不能確定是不是“假反抗軍”才要測的么?前提如果成立了,就不會有測試行為了,測試結(jié)果需要前提條件(前提條件用來對反抗軍解釋),前提條件是測試結(jié)果本身,這是矛盾的。
如此這般,如果真的是演戲測試,那么北歐組織應(yīng)該做好了準備才對。不,是一定會先做好準備,讓“矛盾”情況不存在。
先“斬”后奏的情況雖然也不是不存在,但這就會對反抗軍表現(xiàn)出一個態(tài)度:“我們看不起你們,不怕你們,我們想怎么樣你們的人,就敢于怎么樣,反正最后告訴你們就是了?!?。
北歐組織應(yīng)該不會這么囂張吧?兩方明明都是反對聯(lián)盟的組織,就算反抗軍實力弱、北歐組織真的強,多一個“同行者”總比多一個敵人要合適。他們這么做就算不會做成敵人,也肯定難以做友人了,這種事情傳回去一定會造成隔閡,造成矛盾。
所以北歐組織會做什么準備呢?自己能夠想到的是,北歐組織先聯(lián)系了反抗軍,解釋說明了他們這么做的必要性,讓反抗軍因為某種考慮而同意了對“自己人”這么做的打算,也算是拿到了對方的授權(quán),然后北歐組織保證在試探結(jié)果出來前的一切測試行為都絕不會傷到反抗軍的人,才上演了之前的那一幕。這也就是明說了他們沒證據(jù)還要用證據(jù)來引出證據(jù),將他們的打算全告訴反抗軍以求能得到認可。這樣的話,就可以很簡單地讓一切變得合理,不必擔心“矛盾”,也不會出現(xiàn)矛盾。
如果真如自己所想,那么……那么,這不是沒可能,已經(jīng)過了幾個小時,北歐組織也一定在聯(lián)系或聯(lián)系過二人的所屬據(jù)點了,他們正好可以順便和“下諾夫哥羅德”據(jù)點的負責人、二人的長官來商量這件事。
好像,這么推測是可以成立的,這一整串操作都可以成立。
但是,以上的想法都是自己關(guān)于“北歐組織剛才也是在考察測試自己”這個判斷來推衍的。
判斷只會有兩種大類,“虛假”與“真實”,就是“他們假裝他們識破了我們”與“他們真的識破了我們”。
想過了“虛假”的克里斯蒂娜,只是想過,有了思路,便好。而“真實”就不是想過就能算了的,“真實”意味著功虧一簣、萬劫不復!
“如果是真的,那就麻煩了,真的麻煩了,麻煩大了!”這是克里斯蒂娜心中的聲音。
如果是“真實”,也就是北歐組織真的識破了二人的身份,可就是自己最擔心的事情,是“東窗事發(fā)”。
如果真的被識破了,那剛才的廣播提示音和209的一系列反應(yīng),就更說得通了。廣播提示音應(yīng)該是一種通知該區(qū)域或通知全員的安全警報,209真的收到真的命令,就是真的、不用擔心后果的開槍警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