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業(yè)斷了他們的水,這三人定然會提前進攻,他必須做好充分準備。
他對馬鞍進行了改造,把細鱗甲覆蓋在上面,拆解一部分麻繩進行捆綁固定,做成了一面盾牌。又把兜鍪戴到頭上,蹲下的時候這細鱗甲盾牌正好能夠護住身體,也方便他騰挪轉(zhuǎn)躍進行防守和攻擊。
弓弩是他唯一的遠程武器,這種唐軍的制式弩輕便耐用,弩架是用柘木制成,弩弦用的是牦牛的筋,弩機可以前后調(diào)整,用來增大或減小射程,采用的是魯班鎖的卯榫結(jié)構(gòu),不得不佩服古人在這方面的智慧。
他把弩機調(diào)整到力度較大的程度,可以保證腳踩著右手進行上弦安裝弩箭,左手擎著盾牌,這樣反復試練了幾遍,感覺還是不夠熟練。
好吧,大不了安裝弩箭的時候,他退回到巖頂?shù)闹醒耄锰幵趶埨ㄟ@個神射手的射擊死角里。
固定在崖頂上的繩子也需要改變一下,頂部平臺是個不規(guī)則的圓形,為了防止在戰(zhàn)斗過程中沖勢過猛,不小心滑出平臺,他決定做一個保險繩措施。先測量了一下中心點,在此處用短刀開鑿出彎曲的牛鼻子洞,將麻繩從洞的一頭伸進去,再從另一頭拽出,然后捆扎成死結(jié)。
麻繩的另一頭栓在腰上,然后環(huán)繞著平臺的四周轉(zhuǎn)了一圈,感覺很不錯,有了這個保險繩他在戰(zhàn)斗中的安全系數(shù)又增大了一分。
平臺上松散的石塊不算很多,他也全部將它們收集了起來,這是最方便有效的武器。
他的準備已經(jīng)完全充分,弩箭袋懸掛在腰上,可以隨手取用,這次遠行他總共帶了兩組共三十支弩箭,之前用掉了四枝,他相信敵人的弓箭不會比這個更多。
他舒服地躺在平臺上享受大戰(zhàn)前的寧靜,把壓縮餅干就著冷水吃進肚子里去,保證熱量供應。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左肩后的傷口,擎起盾牌的時候有撕裂的疼痛感,不過問題不大,完全能夠支持到天黑。
李嗣業(yè)做準備的時候,張括一方也在進行緊鑼密鼓的籌備,他們把五人身上的短刀收集起來,其中兩把在篝火上加熱,隨即放在石塊上敲打彎曲成直角鉤,類似于攀巖用的冰鎬。另外兩把捆縛在刀客的羊皮靴的鞋底上。
他們手中的短刀只夠裝備一個人,由擔當主攻的刀客攜帶,三兒只是用來分散李嗣業(yè)的注意力,眾人暫且休息,等待時機來臨。
日頭漸漸升到了高空,李嗣業(yè)能感受到光線逐變灼熱,他用草稞子扒拉著在巖面上巡游的螞蟻,心底估算著盜匪從底部爬上來的時間,自己不靠繩索攀爬大概花費了十幾分鐘,就算對方準備充足,減去一半時間,也需要五六分鐘,在這個時間段里,他完全可以將對方趕盡殺絕。
“來了!”
刀客手一撐從地上站了起來,把橫刀插在了后背上,雙手握著彎曲短刀迂回著快步朝這邊跑來。三兒緊隨其后,兩人交替蛇形機動,張括從馬背上取下黃楊木弓,搭上羽箭繃滿了弓弦蓄勢待發(fā)。
李嗣業(yè)搓了搓手掌為自己打氣:“一個遠程,兩個輸出,就想來推我的塔,讓你們嘗嘗什么叫有去無回!”
他用左手把盾牌擎在手中,右手握著上了弦的弓弩,半蹲著身體出現(xiàn)在巖頂邊緣,微微向前趄著身子,繞著圈子往前探看,三兒和刀客分別從兩個方位開始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