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已經進入八月,不像院試時那樣炎熱,秋高氣爽正是好時節(jié),秦觀將提盒和薄毯在角落放好,又重新打量了一下這間考房,這里就將是他這兩天一夜戰(zhàn)斗的地方。
巳時已到,考生全部入場,關門落鎖。
這兩天,沒有水火天災、皇帝御旨,考院的大門是不會打開的。
如果此時有人膽敢沖擊考院,不管什么理由,都會遭到官兵的攻擊,就算被殺了,你都沒地方說理去。
科舉考試這兩天,大趙國的一切都要讓路。
比后世的高考還要厲害許多。
鼓聲響起,考試開始。
小吏衙役們提著竹籃,開始分發(fā)試卷、草稿紙,秦觀接過考卷,能明顯感覺出其厚度,要比院試時厚的多,這也說明題量肯定不小。
鄉(xiāng)試的內容有帖經、墨義和詩賦,這三項與院試一樣,不過卻多了一項經義題。
秦觀打開試卷先看了一下,總計有帖經50道,墨義50道,詩賦兩首,經義5道。
這個題量其實已經很大了。
尤其是經義,考官出題目,寫一篇合乎標準的經義其實很難,比后世寫作文還要麻煩。
有學問的考生自然不怕,可天縱奇才又有幾人。普通學子要斟字酌句,其實是十分燒腦累人的。
所以兩天一夜的時間,并不算很長。
對于那些帖經、墨義題,秦觀有些看著眼熟,讀書的時候應該是見過,可有些確實太過生僻,腦子里一點印象也沒有。
不說別的,四書五經各部經典,總計不下幾十萬字,碰到這種掐頭去尾只留幾個字的題目,除非將書背的滾瓜爛熟,否則肯定懵逼。
不過....
這拿不住咱們的秦二公子。
兩名巡場官員過去之后,秦觀的左手就摸像了手機,按下電源鍵屏幕亮起,熟練無比的進入科舉app,單指輸入溜得飛起,在搜索欄里輸入第一道帖經題。
“禮有大有小,有顯有微。大者不可損,小者不可益,顯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
搜索...
答案立刻出現(xiàn),這題出自《禮記》,里面的原文顯現(xiàn)。秦觀不得不感嘆,咱終究還是個現(xiàn)代人,離不開手機啊。
現(xiàn)代人,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情就是摸手機,上廁所手不離機,等車時手不離機,走路時手不離機,和同事、朋友、同學吃飯時照樣手不離機,和女朋友約會時,兩人也都扛著手機,就連啪啪到一半來了微信,都要停下腰部動作打開看看,而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機。
廢話真多,趕緊答題才是正經事。
答案搜索出來,秦觀右手毛筆刷刷刷的寫個不停,這次可不像院試時,毛筆字爛成一坨一坨的,如今他有書法技能在手,運筆如飛,考卷上出現(xiàn)了一個個如印刷一樣的臺閣體。
啥是臺閣體,臺閣體形成在明朝初年,明朝書法家沈度的楷書清秀婉麗,深受明成祖喜愛,并譽為“我朝王羲之”。朝廷的重要典籍皆委任沈度書寫,于是當時的讀書人紛紛效仿以迎合帝王的喜好。甚至當時的“臺閣重臣”如楊士奇、楊榮、楊溥為皇帝起草昭告時,亦采用這種字體,號稱“博大昌明體”,因為他們位居臺閣,這種書體亦稱為“臺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