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賜忙又垂下頭。他們已經走近那群聚在那里的官員。
劉賜看清了,這群官員是聚在一個庭院的門前,這個庭院在劉賜的左側,正對著劉賜右側的中右門,中右門的后面就是太和殿,太和殿在保和殿的后頭,是當朝嘉靖皇帝修仙的主要場所。
也就是說,這個庭院和太和殿只有一墻之隔,絕對不是個尋常地方。
只是這個庭院的門庭不大,只有一個規(guī)格普通的大門,這些官員就聚在這座大門前。
一個穿著紅衣的官員站在庭院的大門前,看著官員們,劉賜仔細瞅去,只見站在庭院大門前的這個“官員”的衣袍和其他官員不一樣,站在庭院大門前的這個“官員”的衣袍是也是絳紅色,但樣式明顯不同,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上面還繡著金線,看起來似乎更華貴。
站在庭院大門前的這個“官員”開口了,劉賜一聽就明白他的身份,他的聲音又尖又細,顯然是個宦官。
那宦官年紀已經不小了,看起來起碼得四十好幾,他說道:“各位大人,這內務府也不是你們想進就進的地方,你們就高抬貴手,別為難本公公啦?!?br/> 內務府?這就是內務府?
劉賜不禁一愣。內務府的大名但凡對朝廷稍有了解的人都不會不知道,大明朝雖說是各部官員辦事,封疆大吏主持各地事務,內閣統(tǒng)籌全局,但其實最終那些影響國家的大政都需要經過內務府才能下發(fā)到全國各地。
所以大明官場素來有句老話:“政出自內閣,發(fā)自內務府?!?br/> 如果沒有內務府的審核和下發(fā),朝廷的政令是無法推行的,內務府的權勢自不必說。
而內務府里面最核心的機構莫過于司禮監(jiān)了,權勢熏天的大明朝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和提督太監(jiān)就在這內務府里面辦公。
能邁進司禮監(jiān)的門,是大明朝每一個太監(jiān)的夢想。
一位站在眾官員前頭的官員說話了,他說道:“陳公公,應該說請您別為難我們了,西北蝗災,災民鬧事,眼看就要聚成亂民,東南倭寇又準備進犯,賑災和籌備軍餉,都需要朝廷批準分發(fā)錢糧。”
那位陳公公不卑不亢地說道:“我說徐階徐大人,你帶著人堵在我們內務府這邊有什么用?你們應該找內閣去,怎么賑災,怎么籌軍餉,不都是你們內閣的事情嗎?”
劉賜正走著,聽到陳公公喊那官員“徐階”,劉賜一驚,忙朝那官員看去,只看見一個不高不矮的、白發(fā)蒼蒼的背影。
這就是徐階徐大人?這就是當朝文淵閣大學士,僅次于嚴嵩的內閣次輔?
徐階說道:“嚴閣老說了,賑災和籌備軍餉的方案他已經提交司禮監(jiān),不知道司禮監(jiān)批擬得怎么樣了?”
陳公公說道:“徐大人,司禮監(jiān)辦什么事,辦得怎么樣,不是你應該過問的吧?”
司禮監(jiān)等于是皇帝的私人秘書處,朝臣是不容許過問司禮監(jiān)的事務的。
徐階說道:“陳公公只需告訴我,司禮監(jiān)收到賑災和籌備軍餉的方案沒有?”
陳公公說道:“本公公說了,徐大人,這不是你應該過問的?!?br/> 徐階說道:“陳公公,災情如火,東南倭情危急,還望公公看在天下百姓的份上,給我們一個準信兒。”
陳公公看來要發(fā)作了,他大聲說道:“少拿天下百姓這些詞壓我……”
這時,一個穿藍衣的小太監(jiān)從內務府的門里跑出來,對著陳公公耳語了幾聲。
陳公公點點頭,表示明白意思了,然后轉過頭,擺出一副趾高氣昂的嘴臉,朝徐階他們惡聲惡氣地說道:“咱老祖宗說了,有事找嚴嵩去,順帶著告訴嚴嵩,有屎自己捂著,別動不動就往司禮監(jiān)潑!”
老祖宗,指的是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兼提督太監(jiān)李芳,也是普天下權勢最大的太監(jiān),是全紫禁城十萬太監(jiān)宮女的“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