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瀑布后面之后,李讓抖了抖身上還有頭發(fā)上的水珠,然后才開始打量溶洞。
只見洞-口呈不規(guī)則的橢圓形,直徑大概在三米左右,能夠同時容納兩人并行!
站在原地打量了一番,又靜耳聽了聽洞內(nèi)的情況,等確定沒有動靜之后,才邁步向里走去。
溶洞外窄里寬,呈葫蘆狀,越往里面走,空間越大。
等到李讓走出幾十米之后,空間已經(jīng)有一個室內(nèi)籃球場那么大。
到了這里,他從儲物空間拿出一根長桿,開始對著地面上的碎石,進行撥挑。
之所以如此做,是為了尋找碎石中的千重石。
以它的重量,只要被棍-子掃到,那輕易就能分辨出來。
除了這個分辨方法之外,還有就是看顏色,千重石黑如煤炭,外形似鐵。
不過想要憑借外形尋找到,那還不如拿個桿子掃石頭那,因為形似的石頭太多了。
手中長桿,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將周圍的碎石過了一遍,結(jié)果沒有任何發(fā)現(xiàn)。
不過,對于這種情況,李讓早有預料,沒有一絲氣餒的繼續(xù)前進,因為如果那么好找的話,千重石也不會那么珍貴了。
此處溶洞,并不是多大,深度能有個兩三百米,空間最大的地方也就是和室內(nèi)籃球場差不多。
所以,李讓只是花了一個小時不到,便將洞內(nèi)給轉(zhuǎn)了一遍。
當然,在此期間,地面的所有碎石,也被他撥挑了一番,沒有出乎預料,什么也沒發(fā)現(xiàn)。
原路返回,出了溶洞,斜跳躥出瀑布,身形快速下墜,李讓或用腳點,或用手抓,泄去下墜的力度,一秒不到的時間,便重新來到地面。
落地之后,他掃了一眼瀑布,便一言不發(fā)的繼續(xù)上路。
還有那么多的溶洞等著搜索,他自然不會在此浪費時間。
茂-密的森林,李讓如靈猴一般,在樹木之間奔騰跳躍,向下一個沒有標識的溶洞趕去。
他要在天黑之前,趕到下一個溶洞,并完成搜索。
翻山越嶺,花費半個小時左右,趕到溶洞,這次的溶洞比上一個大很多。
不過,看地面的痕跡,此處并不是那種無人踏足之地!
抱著僥幸的心理,李讓花費一個小時,將溶洞尋找一遍,結(jié)果,還是沒有任何發(fā)現(xiàn)。
看了看已經(jīng)快要沒入地平線的太陽,他放棄了繼續(xù)尋找的打算,反正他打算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尋找,不急這一刻。
現(xiàn)成的溶洞,最好的扎營地,取出帳篷搭好,又將鍋碗瓢盆拿出,開始準備晚飯。
一夜無話,第二天一早,李讓便早早起床,簡單的吃了一頓早餐,將帳篷等東西收進儲物空間,便上路出發(fā)。
不知道是不是李讓運氣不好,在接下來的三天時間里,搜了不下三十個溶洞,可卻連千重石的毛都沒發(fā)現(xiàn)一根。
如此情況,讓李讓多少有點喪氣。
不過,為了打造人生中的第一件法-器,他在平復了一下心緒之后,便又開始了苦逼的尋找。
就這樣,又是兩天過去,而到了現(xiàn)在,李讓不得不停下尋找的腳步,因為無論是地圖上標識的溶洞,又或者是向老鄉(xiāng)打聽的,都已經(jīng)被他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