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維在圖書館工作已經(jīng)有49年了,從管理員一路做到館長,然而如今也就只剩一個光桿司令。
四十多年來,他可謂是見證了圖書館的興衰,從最初的看書學習的地方,逐漸淪為網(wǎng)紅拍照打卡的圣地。
不知何時,人們不再關心書里的內(nèi)容,只在乎它的封面好不好看,以及名氣是否足夠大,能夠拿來發(fā)朋友圈裝逼。
他已經(jīng)很久沒有見到過除自己之外,還有人能靜下心來翻開一本書,坐下來認認真真地閱讀。
歐陽維心里十分清楚這是大勢所趨,在這個連一張廁紙都能拿來瀏覽網(wǎng)頁的信息時代,書籍作為知識的載體,似乎已經(jīng)顯得有些落后了。
這也是他的圖書館逐漸淪為博物館的原因,偶爾有客人來也是為了拍照留念,可謂真的就是用來擺的。
最初他固執(zhí)地把這些人全部都趕出去,結(jié)果是來的人越來越少,最終徹底無人問津。
今天卻來了一位特別的客人,在大量的書中偏偏挑了一本《山海經(jīng)》,讓歐陽維不禁覺得又是一個裝模作樣的人。
畢竟在這個年代,《山海經(jīng)》中的內(nèi)容已經(jīng)沒有多少注解留存下來,基本上就不是正常人能看懂的東西。
然而這名年輕人卻一坐就是半個小時,還看得津津有味,愈發(fā)地引起歐陽維的好奇心,難道在這個時代真有人還知道這些古文的意思嗎?
他默默地走近過去,帶著疑惑問道:“你能看得懂?”
陳風頭也不抬地回答道:“看得懂啊,有什么難的?”
這個回答幾乎要把歐陽維給氣死,他讀書讀了大半生,都不敢說能完全看懂里面的內(nèi)容,現(xiàn)在一個乳臭未干的年輕人,居然敢說有什么難的?
歐陽維馬上指著書中第一段話問道:“好,這句話‘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臘’,已臘是什么意思?”
這其實就是在故意為難,如今基本上沒有人知道這到底是什么意思。甚至學術界中都沒有統(tǒng)一的意見,更不要說問一個普通的年輕人。
不料陳風隨便看了一眼就回答道:“‘已’是治愈的意思,‘臘’指干裂的皮膚,所以已臘就是治療皮膚干裂?!?br/> 歐陽維頓時瞪大了眼睛,驚訝地問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不是都應該知道嗎?”
話說出口,陳風就后悔了,時代已經(jīng)截然不同,有些東西確實不是這個年代的人能夠知曉的。
首先這句話的翻譯就主要來源于晉代郭璞的《山海經(jīng)注》,其中明確寫道:已臘,治體皴。
然后根據(jù)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紅藍花梔子》:以藥涂之,令手軟滑,冬不皴。
以及唐杜甫《干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
得出“皴”是指冬天皮膚受凍開裂,方有如今“已臘”解釋為“治療皮膚干裂”。
至于“已”乃是“治愈”解釋的先例,則出自《呂氏春秋》及《史記》。
《呂氏春秋?至忠》:王叱而起,疾乃遂已。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因此才更加能夠確定,“已”和“臘”分別指的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