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太子送走了金濂
自大明遷都北京以來,京城百姓是沒有遇過戰(zhàn)爭的,很多人還在享受著仁宣之治的太平光景,回顧著萬國來朝的輝煌。
結果本應該是大明的全盛之時,首都卻被瓦剌人圍住了。
京城百姓慌張的迎戰(zhàn),最后也只是聽說,太監(jiān)弄權胡亂下令,又有大將陣前失利,導致軍隊的崩敗。
民間流傳的故事里總會把皇帝這個政令的真正發(fā)出者洗白的干干凈凈。
到了現(xiàn)在,老百姓也只是會在聽到“王振”這個名字時吐口水罵聲晦氣,然后感慨“那時候真的好危險啊”。
等英烈祠一建好,朱見濟安插在各個茶樓的說書人配合著打出組合拳,京城里的老百姓自然會意識到,到底是哪個傻屌坑了自己。
朱祁鎮(zhèn)的名聲不但會在朝堂諸公間發(fā)爛發(fā)臭,還會在民間“經(jīng)典詠流傳”。
他會失去民心。
也不配再自稱正統(tǒng)。
“到時候太上皇會自感有負祖宗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英武,去鳳陽為大明先祖守陵的?!?br/>
南京他都不配去。
南京好歹是大明的第二首都,太祖高皇帝安眠之地,要是讓朱祁鎮(zhèn)去壞了風水,景泰帝也得擔心自己夢見太祖太宗,然后被追著打。
朱祁鎮(zhèn)頂天了只配去鳳陽看守老朱家的祖陵。
“原來太子一切都安排好了……”
金濂含糊不清的感慨著,隨即放松下來,“如此,老臣便安心了?!?br/>
“只是還有一些事情,還請殿下多多思慮。”
“請講!”
金濂大喘了幾口氣說道,“朝中受用臣子,大多老弱,性格剛直,于國是好,但于官場卻不利于陛下?!?br/>
景泰帝是個好心的皇帝,他提拔起來的也是不錯的官員。
但他們都普遍有兩個問題——年紀太大,和性格死板。
像吏部尚書王直,人都八十了還在打卡上班,而都御史王文雖然作為難得的景泰帝死忠,卻生性刻板謹肅,少有官宦的圓滑。
于謙更不用提了。
這樣的手下,其實是不利于景泰帝統(tǒng)合整個朝堂,將所有人控制的“如臂使指”的。
“于謙可以重用,但不能使之執(zhí)政?!?br/>
金濂在失去最后的力氣前,只對朱見濟說了這么一句。
于謙其人,太剛、太正,他是一個道德完人,是一個完全奉獻給國家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在官場是很稀罕的。
很多人都混不出頭,要么自我放棄同流合污,要么堅持自我掛冠而去。
只是因為保衛(wèi)北京的功勞,和景泰帝這個也算奇葩的皇帝,讓于謙成為大明實際上的掌舵人。
金濂很欣賞于謙,所以必須讓太子把于謙手里的權力重新拿回去。
朱見濟哀傷的看著昏迷過去的金老尚書。
他心里何嘗不知道于謙這樣的純臣居于高位,實際上是對對方不利的?
他熱心的參與政事,以六歲的小胖墩之軀行走于內閣朝堂之中都不覺得尷尬,主要是為了強化自己的地位,增強影響力,但附帶作用是有利于于謙的。
當施政者變回皇帝,其他受不了于謙的臣子就迷失了攻擊的靶子。
“還請老尚書休息?!?br/>
給金濂掖了掖被子,朱見濟才走到房門前拍了下。
一直在門口守著的馬沖立馬打開,迎接小太子出來。
金濂的家人也在外面等著,聞聲抬頭看向朱見濟。
小太子還沒收斂自己的哀傷,讓金家人進去好好陪著金濂。
時間不會太久了。
朱見濟走出金家,坐在搖搖晃晃的馬車上默默想到。
第二天清晨,戶部尚書金濂宣告去世,享年六十三歲。
這個消息傳到宮里,景泰帝也頗為傷心。
他在心里對老臣子其實是有些依賴的,因為他希望可以通過任用老臣,來證明自己的正統(tǒng)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