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的柳葉刀長三尺、寬有三指左右,西北之地的鬼頭大刀也是長有三尺,寬卻有人手掌一般粗細(xì),刀可比不得劍,越是厚重威力越是大,而古鉞所畫的唐刀卻沒有了刀所需要的特點(diǎn),將其捋直了跟劍差不多,這種刀用起來恐怕不怎么舒服,先不管舒服,這樣的鋼刃能碰的過厚重且寬大的鬼頭大刀?別逗了,不折了就得卷刃。
雖說贊嘆古鉞畫藝精湛和所給打鐵之法很絕,但是也免不了讓孫老大有和孫海剛才的那些質(zhì)疑。
畢竟自古以來,刀的形態(tài)皆以厚重來衡量,只有這樣才能夠發(fā)揮出其砍、削、劈的精髓,才能夠更加的順手和增加猛力,如果想唐刀這樣,那么就會讓人感覺頗為的浮夸。
孫老大仔細(xì)的看了看古鉞所畫的那張圖,作為打了幾十年鐵的老鐵匠來說,盡管唐大橫刀要比其余兵器復(fù)雜了很多,但是也不是不可能實現(xiàn),不過讓他擔(dān)心的是,眼前這個少年所畫的這個兵器打造出來是不是靠譜?唐刀他沒有見過,不過漢刀他卻是見過不少,說實話,唐刀某些地方真的和漢刀有幾分相似。
“唐刀為軍隊?wèi)?zhàn)刀,最大的作用就是作戰(zhàn),其制作工藝嚴(yán)格,并且還要考慮到戰(zhàn)斗時的另一個用途,那就是破甲以及耐用。破甲則需要硬度,并且刃口窄,耐用則需要韌性,所以唐刀采用了最先進(jìn)的包鋼工藝。用折疊鋼的技術(shù),以熟鐵為外皮,中間夾百煉鋼,部分刃口采用局部淬火技術(shù),即覆土燒刃。刃口堅硬可以劈砍破甲,同時刀身韌性不變形、耐用?!?br/> 古鉞唯恐孫老大不太明白,詳細(xì)的說道。
“折疊鋼,局部淬火技術(shù)這個我知道,不知這個覆土燒刃是什么鍛造方法?”
孫老大聽了古鉞的介紹之后,先是一愣,然后頗有興趣的問道。
“所謂“覆土燒刃”,就是以調(diào)配的泥土覆蓋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位置,然后將刀劍加熱至特定溫度,當(dāng)紅熱的刀身進(jìn)入水中后,赤裸的部分迅速冷卻,而有泥土覆蓋的部位的溫度變化不會非常明顯,導(dǎo)致硬度與赤裸部位不同,從而達(dá)到剛?cè)岵?jì)的效果,在刀刃硬度高的情況下,依舊能保持刀身的良好韌性。而高檔唐刀的覆土燒刃,是通過覆土的不均來使其淬火時自然彎曲?!?br/> 對于孫老大不知道什么是覆土燒刃,古鉞倒不足為奇,圖紙上他也沒有寫,再加上這個技術(shù)是在大唐剛剛建國之后才會出現(xiàn)的,還不是很成熟,對于孫老大的疑問,古鉞絲毫沒有保留,詳細(xì)的答道。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呀!想不到中原竟然出現(xiàn)了這種鍛造兵器的方法,妙!真是妙呀!古小哥,今天聽你一席話,真是什么來著?對!勝讀十年書呀!”
孫老大畢竟是鐵藝大家,此時一聽古鉞對覆土燒刃的介紹,當(dāng)即猶如醍醐灌頂,不僅清楚了其鍛造方法,就連以前自己遇到的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統(tǒng)統(tǒng)融會貫通,整個人覺得自己的手藝瞬間進(jìn)入了另一個境界,真是直追先祖也未可知,此時欣喜若狂的心思那更不必說了。
一旁的孫海卻是聽得云里霧里,一張臉皺的猶如一個包子,心想這文化人說話也忒不爽利,盡說些云里來霧里去的東西,真是讓人頭疼。
“孫伯伯過獎了,對于這些我也只是在一些典籍上看到的,如果讓我真去鍛造兵器,恐怕小子就行了,嘴上功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