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風(fēng)南下,讓李嘯的船只速度加快很多。又因為劫持了沈志祥的船隊來護航,李嘯接下來的山東之行極為順利,于第七天后,便到了登州馬停鎮(zhèn)的海邊。
這一路上,沈志祥、王庭瑞、袁安邦三人,皆被李嘯扣上在二號福船上,有這三名重量級人質(zhì),李嘯絲毫不擔(dān)心那些明軍水師會起異心。
果然,一直到登州的海岸時,三艘明軍水師船只老老實實地跟行,沒有半點異動。到達登州海岸后,沈志祥等人以為終于可以返回東江鎮(zhèn)了,李嘯卻向他們提了個要求。
那就是,把他們這三艘船上的火炮與火銃,賣一些給他。
“李把總,這如何使得!這些火炮與火銃乃是我水師船只必備之物,安得倒賣。”游擊袁安邦率先反對,言語頗有哀愁之態(tài)。
“哼!你們東江鎮(zhèn),這么多的火炮火銃,賣一部分給我軍,又能如何?況且朝廷每年都會配備火器給你們,你們重新補充,卻是甚便。”李嘯冷冷地斜了袁安邦一眼。
“罷了,人在屋檐下,安可不低頭。”沈志祥在旁邊長嘆一口氣,緩緩說道:“我等現(xiàn)在,都不過是李把總的人質(zhì)罷了,連性命都在貴軍手中,安可再說甚話。”
李嘯見他說得這般可憐,冷笑道:“沈副將也不必說得這般委屈,我李嘯向來不是強取橫奪之人。大家都還是大明官軍,自當(dāng)講究個禮尚往來。我選下的火炮與火銃,將以同等價格的綢緞返還于你。這些南貨綢緞,你等將來在北地販賣,恐怕還多有賺頭?!?br/> 李嘯說完,沈志祥不覺眼中一亮。
這個李嘯,倒還是個頗講道理之人。他若真以綢緞與我交換,將來把這些綢緞偷偷地賣給后金,卻還可以賺上一大筆呢。
沈志祥心下暗喜,他換了一種口氣說道:“李把總客氣了,大家都是為大明效力,理當(dāng)同舟共濟,沈某能幫到貴軍,卻亦是歡喜之至?!?br/> 旁邊的王庭瑞接過話來,對李嘯詳細說道:“李千戶,我這三艘船只,武器配備分別如下,其中一號福船上,共有紅夷大炮6門,千斤佛朗機30門,碗口銃18門,迅雷炮50門,噴筒120個,魯密銃30支,弩箭500只,火藥弩30張,神行大火箭550支,瀝青火磚350塊,另有刀劍槍盾。。。。。?!?br/> “不用多說了,我只挑些我軍確實需要的,不想聽你在此背書。”李嘯揮手打斷他的話,倒讓王庭瑞頗為尷尬。
最后,在李嘯親自挑選下,李嘯從這三艘明軍水師船只中,選了制作精良,外表較新的紅夷大炮6門,佛朗機10門,虎蹲炮10門,魯密銃60支,以及一大堆的實心鐵彈和火藥鉛彈之類。
其他的諸如迅雷炮,碗口銃等火器,因為做工粗糙,外觀陳舊,李嘯均未選用。而那些諸如噴筒,神行大火箭之類早期火器,李嘯嫌其早已落伍且殺傷力不大,亦皆不要。
李嘯所選擇的火器中,最讓李嘯喜歡的,便是紅夷大炮與魯密銃。
紅夷大炮,又名紅衣大炮,為16世紀(jì)初從歐州傳至明朝的一種前裝滑膛加農(nóng)炮。明朝程子頤曾對此炮有詳細描述:“夫西洋紅夷大炮者,乃香山澳西夷之所造也。其制巧妙,且銅鐵極其煅煉,大小相稱,厚薄得宜,鐀眼有方,無一不善,其制火藥之法更極其工,而放炮之人皆慣習(xí)之士。其炮有三號:一號者長一丈,炮口稍昂,能至十六里;二號者長八尺,炮口稍昂,能至十二里;三號者長六尺,炮口稍昂,能至八里。此號可用之行陣,皆能一斃多命,賊聞無不膽寒,亙古以來未嘗有此最上之器,有志疆場者宜熟籌之。”
由上文獻可見,紅夷大炮按規(guī)格可粗分三種,按明朝一里為554米來計算,最大的紅夷大炮能攻擊到8公里外,最小的紅夷大炮也能攻擊到4公里外。事實上,經(jīng)后代火器專家考證,這是夸大的說法。據(jù)反復(fù)考證明朝遺留的紅夷大炮,史學(xué)界現(xiàn)在一般認為,明朝紅夷大炮最大可到2.5公里。但實際可控的有效射程為1600米以內(nèi)。
紅夷大炮聲名大顯的時刻,當(dāng)為往日安放在寧遠城頭的12門紅夷大炮,把奴爾哈赤打成重傷之事。
事實上,當(dāng)時這批總共26門的紅夷大炮,是廣東官員鄧士亮從英國東印度公司那艘“獨角獸”沉船上打撈上來的,這26門紅夷大炮中,12門質(zhì)量最好的,被千里迢迢運到遼東,安放在寧遠城頭,最終把奴爾哈赤打成重傷,讓大明朝廷上下頓為之刮目而振奮。其實,這種紅夷大炮尚為早期產(chǎn)品,有效的射程僅為500米,最遠只能打到1.5公里,明軍能擊殺老奴,實有運氣成份。
嘗到甜頭的明朝君臣,遂開始大批向西洋人訂購此種大炮。不過,這紅夷大炮的采購價格,卻是極其昂貴。天啟年間,徐光啟曾向西洋人訂購大批炮彈重10斤的紅夷大炮,當(dāng)時每門紅夷大炮報價為二千兩銀子,其中有一門重達7000斤的銅芯紅夷大炮,使用的實心炮彈重達23斤,定價更達8000兩之巨!
李嘯現(xiàn)在所選的這些紅夷大炮,均是那種重在3000斤以上,長在3米左右,口徑為110-130毫米的新式三千斤紅夷大炮,這些龐然大物般的火炮,當(dāng)時出廠價便為近3000兩一門。這種紅夷大炮,是當(dāng)日火器專家孫元化任登萊巡撫時,在登州大批量鑄造之物,登州軍與東江鎮(zhèn)皆有配備。并且因為使用了千里鏡、矩度、銃規(guī)等測量計算工具,可以對射擊對象進行精確定位,確保能打得又準(zhǔn)又狠。對在1.5公里內(nèi)的目標(biāo),可以實施精準(zhǔn)打擊。
李嘯突然想到,當(dāng)日,讓朝廷花費無數(shù)銀錢,并請了葡萄牙人當(dāng)教習(xí)而練成的新式火器部隊,未曾殺得韃子一兵一卒,卻在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的脅裹之下,先是在山東作亂,隨后又叛變投清,成為了明朝自已揮之不去的巨大噩夢。無數(shù)忠勇的明朝官軍,喪命在這朝廷花費無數(shù)銀子與心血苦練而成的精銳叛軍手中。而叛軍投清后,又帶給了后金最新的制炮與操作技術(shù),使得原本就武力強大的后金,更是如虎添翼。明末氣運之衰,足以讓人扼腕嘆息!
相比威名遠揚的紅夷大炮,魯密銃的名氣要小得多,李嘯之所以選擇留下這種火銃,卻是為了將來自已軍隊的發(fā)展,而作出的考量。
魯密銃,是由明代火器大師趙士楨所研制的新式火器,其原型是土耳其魯密國(奧斯曼帝國)所進貢的密斯特克重型火繩槍,1598年(萬歷二十六年)趙士楨向魯密國使者朵思麻,請教魯密國的火繩槍構(gòu)造及制作方法,經(jīng)改進后制成“魯密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