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就是兩個人的生活軌跡,以及思維方式、思維角度的差異了。
劉備在穿越之前,是生活在無比強大,對世界第二這個名號都不滿足,一直耿耿于懷,并且拼命追趕的超級大國;穿越之后又迅速躋身到大漢王朝這個強悍帝國的上層,他已經(jīng)習慣了國家的強大,也習慣了安定的生活環(huán)境。
但是,劉備習以為常的生活,對于其他國家來說,幾乎是可望不可得的夢想。
尉仇臺雖然是一國君王,但在歷史上,旋起旋滅,如同曇花一現(xiàn)的小國家太多了,數(shù)不勝數(shù),說句實話,他這個國王,當?shù)脹]什么意思。
扶余國位于燕山以北,大興安嶺以東的松嫩平原,屬于寒溫帶地區(qū),生活環(huán)境算不得好,百姓們的日子自然過得苦巴巴,一年到頭的出產(chǎn),連養(yǎng)活二十萬人口都是很大的挑戰(zhàn)了。
比起自然環(huán)境,更讓扶余人心中不安的就是強大的外部勢力,就在大興安嶺西側,廣袤的蒙古高原上,無數(shù)個強大的游牧民族你來我往,相互攻伐,并且和南邊的中原人打得不亦樂乎。
東胡人滅亡了,匈奴人興起,四處征戰(zhàn),哀鴻遍野。
匈奴人西遷了,作為東胡后裔的鮮卑人和烏桓人又變得強盛,在大草原上耀武揚威。
或許是嫌越過大興安嶺太麻煩,也或許是瞧不上扶余國那點東西,如今的草原霸主鮮卑人并沒有向東擴張的意愿,但他們的存在,就是懸在扶余國二十萬百姓頭頂上的利劍,隨時可能斬落。
更別說南邊的鄰居高句麗了,高句麗人對扶余這個故國懷著刻骨的仇恨,時刻想著將他們趕盡殺絕,近二十年來,高句麗人在雄才大略的伯固王率領下,國力蒸蒸日上,不斷對扶余人露出尖利的獠牙。
若不是前有耿臨,后有劉備,兩次挫敗伯固的野心,讓他暫時安分下去,估計高句麗早就大舉北上了。
對于尉仇臺來說,哪怕不能攻滅高句麗,只要能重創(chuàng)他們,讓二十萬扶余人擺脫來自南邊的威脅,就能讓他心滿意足。
大漢是什么?大漢是文明的締造者、傳播者,是對抗野蠻勢力的橋頭堡,是傳播文明的燈塔。
大漢代表著最先進的生產(chǎn)力,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一句話,跟著大漢的腳步,就代表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至于劉備說的,讓扶余人內附,成為漢朝這個偉大帝國的一員,從此依附在漢軍的羽翼庇護之下,簡直就是天上掉寶石的好事,是他們幾輩子都修不來的福分。
面對如此的誘惑,尉仇臺心中暗自下了決心,就算犧牲再大,也一定要堅定地戰(zhàn)斗,取得勝利,讓大漢看到扶余人的誠意和忠心。
“我回去之后立刻召集國內所有的戰(zhàn)士,讓他們前來遼東聽候差遣?!蔽境鹋_難以抑制心中的激動之情,當即起身就要離開,看他的姿勢,恨不得馬上就能拉起一票人馬,打到國內城去。
公孫度也不甘落后,主動請纓道:“玄菟郡如今也有五千士卒,雖說打硬仗不行,可是作為輔兵使用是綽綽有余。”
劉備笑著擺了擺手,示意尉仇臺和公孫度先坐下,“不急這一時半會的,高句麗的王城就在那里,飛不走,咱們既然決定出兵,那就要做好完全的準備,兵力、物資、進軍線路都需要認真謀劃?!?br/> 說完之后,劉備又皺起眉頭,望著尉仇臺說道:“此戰(zhàn)之后,高句麗將不復存在,扶余人也將內附于遼東,到那時候,閣下是想入京享受富貴,還是出鎮(zhèn)地方呢?”
有時候把話說在明處,先小人后君子,大家都好做人。
作為一名附庸國國君,按照慣例,尉仇臺享受的待遇應該是郡國一級,也就是和遼東太守平級,但劉備不會允許遼東這塊土地上,出現(xiàn)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官員。
所以尉仇臺的未來,是一個大問題。
“我并非貪戀權勢之人,平生所愿只是安享太平,做一個富家翁而已,當然,若是能夠跟隨名師,學習漢家典籍就更好了?!蔽境鹋_呵呵笑道,他是被漢人祖母撫養(yǎng)長大的,自幼受到熏陶,對大漢的文明有著濃厚的興趣,與之相比,權勢地位,反倒不被他看重。
劉備滿意地點了點頭,不管尉仇臺這番話是出于真心還是逢場作戲,他能表明態(tài)度,就說明這個人不蠢,只要不蠢,就能溝通,能交往。
高句麗人還欠了遼東好多錢呢,也是時候上門去討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