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前朝政崩國亂,群豪并起,瓜分天下始,五十年間諸雄爭戰(zhàn),兵戈之下,傷亡以千百萬計。田地荒蕪,餓殍于野,世之黎民十不能存一,眼見這生靈涂炭,蒼生凋零,許是那老天尚有一絲憐憫之心,這天下終歸一統(tǒng),歸于大順,兵戈方罷。
大順太祖武德帝生于清貧之家,年幼時,世間已數(shù)年爭戰(zhàn),民生凋敝,太祖年幼失祜,少人照料,生計艱難。二十歲時又逢天下大旱,田間顆粒無收,赤地千里,太祖衣食無著,只得投身軍戎,軍中將領(lǐng)性情殘暴,動輒鞭撻屬下將士。一日無故鞭撻太祖,太祖怒而殺之,其余兵將皆拜服,誓追隨之,始入爭霸大業(yè)。
此后太祖征伐二十一載,滅大小豪雄一十六,歷大小戰(zhàn)二百余,未有敗績,武功顯赫,威震天下。然天不假年,待天下一統(tǒng),太祖不過三載便撒手人寰。
后繼幾代帝王,英明神武者有之,荒淫無道者有之,勵精圖治者有之,優(yōu)柔寡斷者有之,這大順天下浮浮蕩蕩,至今已一百七十五載。
當今貞豐帝為太祖十一世孫,登極為帝已十五載,貞豐帝資質(zhì)平庸,自認中興之主,性好大喜功,偏愛恭維之言,最喜臣子奏報各地祥瑞,頌唱天下清平,以顯其治世之能。
貞豐十四年,貞豐帝拜饞臣譚孝儒為相。這譚孝儒乃貞豐帝潛邸舊臣,熟知貞豐帝秉性,尤善博帝歡心,溜帝王之須更是無恥之尤。貞豐帝曾患腳疾,病時奇癢難當,譚孝儒便以舌為帝舔舐止癢,并自謂帝之“舔狗”,世人鄙之,譚孝儒不以為恥,曾對左右曰:“舔狗又如何?他人皆醉我獨醒耳,世人又豈能知,舔狗舔狗,應(yīng)有盡有”。
有舔狗宰相這等百官之首,政事可想而知,朝堂中禮崩樂壞,官員盡是道德淪喪之輩,上下沆瀣一氣,吏治混亂,貪腐成風(fēng),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只苦了底層平民百姓,雖不至家破人亡,也僅能勉強糊口,尚未餓死而已。
有言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平民們生死如何,穿不穿衣,吃不吃飯,晚上睡覺有無鋪蓋,關(guān)官員富戶們何事,我等人上人,照例每日里酒池肉林,吃喝享樂,至于是否浪費,家有……不在乎,若家中尚不足滿口舌之欲,這京城云川府朱雀大街尚有萬家酒樓。
萬家酒樓并非一萬家酒樓,萬家酒樓東家姓萬,祖上原是宮中御廚,年老得以歸家,開酒樓以此謀生。后人有善庖廚者,后得遇高人,授以調(diào)味之法,手藝更勝其祖上,又善于經(jīng)營,只數(shù)年下來,萬家酒樓就成了這京城中,欲滿口腹之欲必來之地。
萬家酒樓也沒有樓,萬家酒樓只有宅院三進,愈往內(nèi)便愈貴,大順錢鈔以貫計數(shù),一貫為錢千文,可換銀一兩。萬家酒樓最內(nèi)進院,酒席勿需錢鈔,衣著朱紫者方得入,乃酒樓經(jīng)營人脈場所;二進院一桌酒席需錢百貫,官員可入,家資巨豐者可入;臨街宅院雅座酒席十貫一桌,另有大堂內(nèi)提供尋常飯食,按吃多少付鈔,來人不問身份,衣冠整潔,囊中有鈔付賬,即可入內(nèi)。
………………………………………………………
節(jié)值深秋,時已近午,正當飯時。
萬家酒樓大堂內(nèi),共計十桌,此刻每桌或三五人,或七八人,又或一二人,已零落坐滿。店內(nèi)小二手腳麻利,不停穿梭后廚大堂之間,來往不停,正自將一桌桌客人飯食送上。
大堂正中一桌,有五六個男子圍桌而做,邊吃邊談,言辭之間似在說吏部尚書徐吾歸。
自古而今,凡居京城者,勿論年齡出身,圍坐一起,十有八九會議論國事,尤喜溝通朝中官員陰私。對朝政國策,或有述說不詳不盡之處,但那官員宅中陰私,事無巨細悉數(shù)皆知。
曾有官員為防家中陰私之事外露,自龍虎山求得護宅八卦陣,置于家中四周,以防外人窺探,不料適得其反,倒引得更多人來一探究竟,家中大小事無一不被人知,一時成為笑談。如今人便戲稱這等陰私宅事為“八卦”,而討論此等事情時多備有零食瓜果,邊吃邊談,方才香甜,故又曰“吃瓜”。
貌似今日吏部尚書徐吾歸家中這瓜格外香甜,引的眾人笑個不停,周圍人都好奇心起,個個豎起耳朵偷聽。
那桌上所坐幾人,看衣著打扮,似是幾個商家掌柜,為首一人年約三旬,眉目倒是端正,卻不知是否因討論話語之緣由,臉現(xiàn)副猥瑣之色,座上其他人,都在聽他說話。
但聽他言道:“這徐尚書,他在外欺辱他人妻女,有道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不就出了事,那剛納進門的小妾,前幾日說有了身孕,這徐府白日里還開宴賀徐尚書寶刀未老,晚上那小妾居然跟府上馬夫跑了……”
邊上有人酸溜溜道:“許時那馬夫天賦異稟……”
一言惹得在座人大笑。
此刻那為首之人又道:“徐尚書這名字就取得好啊,吾歸吾歸,可不是那烏龜么……”
在座諸眾人拍案叫絕,暢笑連連,一時間大堂上充盈快活之氣。
待笑罷,旁邊有位年紀稍長之人道:“這徐吾歸也是自作自受,報應(yīng)不爽,便說今科秋試,徐吾歸作為主考,私下收受賄賂,考試排名明碼議價,何等張狂。吏部尚書趙華翰次子趙廷恩,京城人人皆知是個紈绔子弟,半部書不曾讀得,趙華翰帶其生母秦氏前往徐府,送去一套極為罕見的密宗歡喜佛像,一起“把賞”之后,徐吾歸便以趙廷恩名字取得好,深合上意為由,居然點了一甲頭名,真真讓人嘆為觀止……”
為首之人聽罷,笑道:“徐吾歸與趙華翰同道中人,私相授受不足為奇,只是可惜了那大才子季安,驚才絕艷,天下無雙,人人皆以為此科必然蟾宮折桂,不想最后居然只得到一個探花,這還是徐吾歸等人為堵天下人之口,若不然,怕是連個探花都入不得手?!?br/> 那年紀稍長之人又道:“說起這季探花,聽聞他是個棄嬰,尚在襁褓之時被丟棄,為一道人撿到,養(yǎng)大成人。十五歲那年道人年邁離世,他才只身入京,寄身京西玄武觀。十六歲時,文壇宿老謝文宗前往玄武觀,偶與之交談,驚為天人,驚其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結(jié)為忘年之交,對外稱其文章已得道矣!果不其然,后來短短三年,科考一路過關(guān)斬將,若不是考場黑暗,定會一舉奪魁?!?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