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三今天遇到的這位楊老先生,那可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祖居陽城,家里幾代都是讀書人,及至他這一代,更是學成了陽城縣的頭號大儒,他飽讀詩書、通曉古今,不僅教書育人,還講學傳道,在陽城一縣,下至一般讀書人,上至幾任知縣,對他都十分尊重和敬仰,只是因為鐘三從小偏居上水村,無法知道這些,更無從認識這位高人。
可是今日,他居然就這樣誤打誤撞,見著了楊老先生,想來也是十分湊巧和有緣,回頭看如果今日徐掌柜、徐夫人真在打行的話,說不定還不會直接讓鐘三去找楊老先生,因為他們知道這位大儒的分量可不是一般的重,但是姚師傅就不十分清楚這些了,他只知道這是一位教書先生,就直接告訴了鐘三住址,所以有的時候,有些事情就是這樣,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而這位皇甫昱也不是簡單人物,楊老先生這一生只收了一個學生,就是這位皇甫昱,皇甫昱小時候家境十分貧寒,楊老先生那時還是中年,有一次,他出去教書,看見皇甫昱和他的娘親一起在街邊賣糖糕,那是北風凜冽的寒冬,小家伙凍得手臉通紅,楊老先生就問他的娘親這孩子怎么跟著這么受苦挨凍啊,皇甫昱的娘看楊老先生是位教書先生,就對他說自己家中窮困,就靠做點小買賣養(yǎng)活孩子,現(xiàn)在他爹也走了,只能自己帶著他一起出來,這都是沒辦法的事。
楊老先生看皇甫昱十分可愛,又透著機靈,就有意收他為徒,于是他問皇甫昱的娘能否讓他教孩子讀書,他分文不收,而且還會給他們母子一些家用補貼,他立志要讓這個孩子成為一個棟梁之才,皇甫昱的娘一聽這話,感激地當場下跪向楊老先生道謝,楊老先生勸住她,又當場給了她一些銅錢,從此之后,皇甫昱的娘每天把皇甫昱送來楊老先生這里,讓他教誨兒子。
小皇甫從小就聰明好學,經(jīng)過幾年,學業(yè)就突飛猛進,楊老先生看著這個高徒天天進步,十分高興,誰知就在皇甫昱長到十五六歲那年,他的娘親卻過早地病逝了,楊老先生幫著皇甫昱料理了娘親的后事,便索性讓皇甫昱住到自己這里,潛心培養(yǎng)他的才學,后來又讓他帶教學生。
現(xiàn)在,二十多歲的皇甫昱儼然也是一位富有才學的高明先生了,今日楊老先生見著鐘三相貌不凡,便想起當年的皇甫昱也是這樣的聰明伶俐,可又家貧如洗,于是便想到讓皇甫昱來教鐘三,甚至如果這樣的兩個人強強聯(lián)合,說不定還真能做出一番經(jīng)天緯地的宏大事業(yè)來,這也是楊老先生今日這樣安排的內(nèi)心想法。
而作為皇甫昱來說,今日初一見到鐘三,看他的鄉(xiāng)民打扮和粗俗語氣,本來是很不待見的,誰知后來老師親口吩咐由他來教誨鐘三,還說他眼中有光芒,皇甫昱這才仔細看了看鐘三,他平時深得老師真?zhèn)?,懂得識人看相,經(jīng)老師這一點撥,他也看出此人不凡的一面,于是便高興地答應了老師的要求,可他與鐘三都沒想到,楊老先生這一番安排,真的成就了一段類似勾踐與范蠡的歷史佳話,只是現(xiàn)在皇甫昱和鐘三都不知道這些后事。
楊老先生安排完,就帶著一個童兒出去教書了,皇甫昱和鐘三又互相自我介紹了一下,鐘三向他表達了方才嗓門太高、無禮打擾的抱歉,皇甫昱也為方才對他的冷淡而致歉,雙方就此和解,鐘三又問皇甫昱要不要行拜師禮,皇甫昱說方才老師那樣做的意思就是讓咱們不要拘泥于禮數(shù),剛才的揖手禮就當作是拜師了,鐘三聽了再次謝過。
皇甫昱接著就帶他來到中間那間正屋,但見里面供奉著孔子圣像,香火繚繞,皇甫昱對鐘三說拜師禮可以不要,但孔圣人是治學之祖,讀書人不能不拜,于是便帶著鐘三向孔子圣象作了祭拜,接著他又帶鐘三來到旁邊兩間學堂,但見里面都擺放著一些木質(zhì)的課桌椅,而正中的墻上也懸掛著孔子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