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鐘二的婚事,鐘三有自己的想法,他深知,二哥為人甚好,如果不是家里過于貧困,是不可能接受入贅這樣的婚娶形式的,畢竟,在那個年代,男子入贅女家,是要被人輕視的,鐘三覺得,這樁婚事是一種對自己爹娘、二哥連同自己的羞辱,盡管爹娘和二哥看上去挺高興,盡管他那年只是個十歲的孩子。
是的,在鐘氏夫婦的眼中,鐘三那時還只是個孩子,在鐘三這個年紀,鐘二已經(jīng)像大人一樣,自覺主動地干農(nóng)活了,每天出的力不亞于成年人,然而鐘三,卻似乎還相差甚遠。
鐘三長到十歲,雖然也和爹娘一起,到地里耕種,但是他遠沒有鐘二那么用力用心,他上田里,主要還是出于爹娘的要求,鐘二成婚后,因為是入贅,要在女家干活,女家的地里多了鐘二這個勞力,收成自然大幅增加了,鐘二惦記著爹娘和三弟,有時忙完女家的活,會趕來鐘家看看有什么要幫忙的,鐘氏夫婦總是說他,不要老往這邊跑,有鐘三幫忙,家里的活都能干完,沒什么需要鐘二干的,但其實他們心里十分清楚,現(xiàn)在家里的收成是少了不少了。
鐘三的心思不在耕種上,那么到底放在哪里了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鐘三不太看得上種地這門生計,在鐘三的眼中,爹娘一輩子辛勤耕種,可是到了年底,往往不余一粒谷米,年景不好的時候,一家人還常常吃不飽,至于家中其他一切用度,也都是省之又省,二哥和自己的衣服更是年復(fù)一年地縫縫補補、改長改肥,還有二哥,他也和爹娘一樣,憑著一把力氣,埋頭苦干,結(jié)果到頭來居然只能入贅女家,這真是羞辱!鐘三想到這些,對種地這種活法已經(jīng)失望至極。
另一方面,鐘三現(xiàn)在的心思還有另外一個去處,這去處鐘氏夫婦是不知道的,二哥和他最親,也不知道,陽城縣知道的,除了鐘三自己,只有一人,而且是一個女娃子。
鐘三從小便是孩子王,把一群上水村的孩童帶得都跟著他轉(zhuǎn),他用各種手段,恩威并施,主宰著孩童們的心,有的時候,他想出假扮皇宮的游戲,自然也都是自己做皇帝,眾孩童被他分封官職,向他山呼萬歲,有的時候,他帶著幾個親近的,偷來一些梨、棗、柿,分給大家吃,大家自然都十分滿意,至于那些不聽話的,鐘三當(dāng)然也絕不放過,總要讓身邊幾個去教訓(xùn)一下,有時候他甚至親自出馬收拾,就這樣逐漸地,鐘三在孩童們心中樹立了權(quán)威,每天如一個小大人般,端著架子,板著小臉,孩童們看了都畏懼三分。
在這些孩童中,幾個比較要好的,比如石小七、甘大個、秦呆子,都是鐘三的鐵桿,鐘三有什么號令,這幾個總是帶頭執(zhí)行,跟前跟后,當(dāng)然,得到的好處也多,鐘三也格外照顧他們一些,是為孩童的核心圈。
不過,說到鐘三最關(guān)心、最照顧的,則是一個叫做阿蘭、同樣出生于上水村的貧苦家庭、和鐘三年歲相仿的女娃子,說起阿蘭的身世,甚至比鐘三還要更苦,阿蘭的娘身體不好,爹爹又是個好酒之徒,家里的農(nóng)活干得不多,還經(jīng)常喝得爛醉,有時甚至還打罵阿蘭娘倆,他的打罵主要是為了發(fā)泄心中的不滿,因為阿蘭的娘只生了阿蘭,而且還不是個男娃。
那個年代幾乎所有人,都重男輕女,一戶人家如若沒有個男丁,傳出去真是好說不好聽,家道似乎也都沒有什么希望了,阿蘭的娘身體本就不好,干不了多少活,又生了個女娃子,自然娘倆就都要受很多氣。
鐘三從小和阿蘭他們玩在一起,從不熟悉到熟悉,逐漸互相了解,待到鐘三長到十歲那年,已經(jīng)和阿蘭認識了五個多年頭,現(xiàn)在,阿蘭的身材逐漸高挑,越來越有大姑娘的樣子,鐘三也是個頭見長,平時做游戲的時候,他們常常被石小七他們幾個起哄扮成皇帝皇后,或者掌柜夫婦,總之都是夫妻,起初大家年紀小也不懂,就是好玩,隨著年歲長大,阿蘭感覺不好意思,逐漸不再在眾孩童面前與鐘三套近乎,一段時間弄得鐘三也很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