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軍都督府
國初置統(tǒng)軍大元帥府。后改樞密院。又改為大都督府。秩正一品。設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等官。洪武十三年、始分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各府都督、初間以公侯伯為之、參與軍國大事。后率以公侯伯署府事。同知、僉事、則參贊軍事。永樂元年、建行都督府於北京。后仍分五府、稱行在某都督府。十八年、定都北京、除行在字。在應天者、稱南京某府。洪熙元年、復稱行在。宣德三年、革行都督府。正統(tǒng)六年、復建五府。其職分領都司衛(wèi)所、掌一應從
駕儀衛(wèi)、諸武職替襲優(yōu)給等項。所屬悉上之府、府為轉送兵部請選。其他若武臣
誥敕、水陸操練、俸糧屯種、軍情聲息、清勾替補、薪炭荊葦諸事。各分移所司而綜理之。蓋職專軍旅、其任特重云
1、中軍都督府
所屬衛(wèi)所
凡郊廟社稷祭祀、耕藉田、幸太學、及萬壽圣節(jié)、正旦、冬至、大婚禮等項。本府先期奏行五軍十衛(wèi)、於各營撥軍圍宿。其合用刀圍子手、奏請赴內府關領金槍、以備儀衛(wèi)。事畢、仍赴交收。
凡駕詣郊壇、例用公侯駙馬伯等官一人、守承天正陽等門、俱本府奏請欽定。其隨駕守衛(wèi)公侯伯將軍、及守衛(wèi)圍子手把總管隊官金牌、俱行尚寶司關給。錦衣衛(wèi)上直官軍刀甲簿、印記送午門附寫姓名書押。
凡京城九門、原降守門子丑字號銅令牌十八面、鎖鑰二十把、并於本府收貯。每日晚、各門官軍齎令牌赴府、兌領門鑰、往放門。次日齎鎖鑰赴府交納、仍領出原兌令牌。其鎖、掌印官親封、隨發(fā)領回。
凡京城夜巡、原降寅字號銅令牌二面。卯辰字號銅令牌十八面。編定金吾等衛(wèi)、并五軍屬衛(wèi)鎮(zhèn)撫六十員、作二十直。每直鎮(zhèn)撫三員、軍人九名、輪赴本府、應長巡者、領寅字號、應撞門者、領卯辰字號牌。每夜一更三點、發(fā)卯字號牌、三更一點、發(fā)辰字號牌、往九門巡撞、及點守門官軍。如有奸弊、具奏施行凡旗手等二十衛(wèi)帶刀官員、各有懸?guī)Ы疸~字號牌面。俱本府管理。每三年一次考選。有年考事故、不堪任用者革退、另選年力精壯、勤勞無過者、頂補。其牌面有無損壞、俱造冊送府、以憑稽考
凡守門守城官軍、有逃亡病故者。每年終、各門造冊送府、查明更補。
凡月食。文武官、俱於本府行救護禮。
凡在京在外衛(wèi)所官舍比試。兵部開送本府審實、行移各府、并錦衣衛(wèi)及兵科委官。至期、奏請內官、於大教場內公同比試中否、仍送兵部施行。
凡在京衛(wèi)所總小旗、及在外衛(wèi)所系京操者、例該并槍。俱送本府審實、會各府錦衣衛(wèi)兵科各委官。至期、奏請內官於本府前監(jiān)并、開具勝負、送兵部施行。
凡應付。準兵部職方司手本、內稱欽差各衙門官員、出京公干。本府行所屬和陽等四衛(wèi)、輪流摘撥軍夫起關應付
凡番僧剌麻、哈密土魯番等夷人進貢還、賜(土商)疋、并乞討食茶、俱本府出給勘合、驗過潼關。
凡武舉開科。兵部該司預行本府知會、光祿寺辦宴、於本府設席、欽命內閣大臣一人主席、名會武宴。
凡遇在京在外都司衛(wèi)所、起送未及六十歲老疾官舍、到府替職。本府照例於雙月比試畢、五府會日引奏、侯有明旨、開送兵部入選。
凡每年十二月、督令各門官軍、及時打冰藏用。至明年五六月發(fā)冰。
凡本府行所屬都司勘合。遵照題奉。欽依、編置字號、類填發(fā)行、年終類繳中都留守司中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