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學期,袁初冬有了一輛屬于自己的自行車。
哦不,從嚴格意義上講,應該是有了一輛能夠供他自主支配使用的自行車——因為自行車屬小姑袁小蓉所有。
小姑自從不再去岔口鄉(xiāng)衛(wèi)生院上班以后,這輛輕便型自行車一直供四叔楊寧軍在騎行。
待到四叔高中畢業(yè),自行車便基本上閑置了下來。
而聽說侄子現(xiàn)在經(jīng)常走路回家,小姑心疼得不行,便將自行車交給了袁初冬。
以前袁初冬一直不會騎自行車,不是不想學,是沒車可學。
現(xiàn)在有條件了。
袁初冬利用周末時間去了小姑家?guī)状?,就已?jīng)把這輛自行車駕馭得“服服帖帖”。
成了“有車一族”,回家之路就方便快捷了許多。
袁初冬經(jīng)常用自行車托著張三清或是朱勝勇,再或者是袁道軍等同鄉(xiāng)同學,一起騎車回家,再相約著一同返校。
路上的時候,如果遇到較長的陡坡路段,同行的兩人就下車輪流推車上坡。若是下坡路,只要公路上沒人,肯定是直接飛馳而下,都不帶捏剎車的……
但時間長了難免陰溝里翻船。
暑假回家那次,袁初冬帶著袁道軍一同從學?;丶視r,就在一道斜坡上認了栽。
那是一段長長的下坡路,坡面也不算特別陡峭。
起初袁初冬并沒有怎么在意,任由自行車搭著自己和袁道軍往下沖,他只需掌握好自行車的方向就行了。
“嘩……”
車速在重力的牽引下越行越快,耳旁傳來嘩啦啦的風聲,頭發(fā)迎風凌亂。
體驗著極速帶來的快感,袁初冬絲毫沒有要減速的意思。
卻不料車到半坡,一堆不大不小的亂石突兀的出現(xiàn)在前方路面中央。
“糟了……”袁初冬立即帶動車頭,想要繞過亂石。
但車速太快,想要繞過亂石已不可能。
在自行車不可避免的即將撞上亂石之際,袁初冬本能的用力捏住后剎——他知道,此時此刻如果捏住自行車的前剎,肯定會落得人車兩覆的下場。
哪成想情急之下,袁初冬居然鬼使神差的捏住了前剎。
“呯……”
自行車前輪撞上亂石戛然而止,車身后部卻高高翹起往下倒翻而去。
“咚,咚……”
自行車上的袁初冬和袁道軍,被向前翻翹的自行車凌空拋起,然后重重的摔落回地面,摜了個狗吃屎。
而自行車在公路上打了幾個滾后,卻基本上完好如初,只是龍頭歪斜而已。
“哎喲豁……”
袁初冬和袁道軍灰頭土臉,躺在地上半晌才一瘸一拐勉強起身。
謝天謝地,沒有摔著腦袋……
不過袁道軍的手掌刮破了皮,手心里一片鮮紅。
袁初冬更慘,不但手掌受傷,手腕部位更是被碎石拉出了一道傷口,痊愈后形成一道不大不小的疤痕。
疤痕雖不顯眼,卻能時刻提醒他——人在路途大意不得呀。
……
暑假回到家中,袁初冬甚感無趣。
兒時的玩伴各奔東西,現(xiàn)在連阿勇都出門打工去了。
大人們則要忙著打理地里的莊稼,年齡小的又玩不到一塊。
而說到農(nóng)活方面,隨著自己的漸漸長大,除過農(nóng)忙季節(jié),母親反而不愿自己過多的幫忙了,讓人無奈。
哎……
無聊之下,他在家里翻箱倒柜,最后從一個舊木箱里找到了一本快要脫線的《三國演義》——那是父親袁林海的收藏。
這書袁初冬以前也看過,就是看的比較潦草,囫圇吞棗而已。
既然閑來無事,那就只能重溫“三國故事”了。
如此消磨了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三國演義》翻到了最后一頁。
袁初冬實在沒有什么可看的了,索性把《新華詞典》拿出來一頁一頁的對著看。
但詞典這東西,天天去看誰都會厭倦。
袁初冬只好間歇著拿起父親的漁網(wǎng),去溪水河捉魚。
然而一個人獨自下河捉魚,自然少了許多樂趣。
“哎,要是黑三和阿勇在就好了……”
一個人呆得生無可戀,無聊的袁初冬開始串門。
在壩原上從大伯家串到三伯家,再從三伯家串到四伯家,幾個伯伯家挨家挨戶走。
抓一把豬草幫大嬸喂喂小豬,折一段樹枝替三嬸趕趕雞鴨,或者是站在四伯家屋檐下看看阿勇畫在墻上的小動物……
哎,幾個伯伯家里年齡相仿的孩子也都不在,莫得勁啊。
這天吃過午飯,母親在洗碗,父親在補漁船,袁初冬閑來無事,又不想睡午覺,便習慣性出去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