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少好俠,以勇武而聞名于西涼,性粗猛而有謀斷,從中郎將張奐平并州羌起家,領(lǐng)漢陽,隴西,定定,北地,上郡太守,西河羽林軍,稍后遷為羽林郎,后因作戰(zhàn)勇猛,因功遷為廣武令、郡守北部都尉、西域戌已校尉,直至河?xùn)|太守。至此,董卓可謂平步青云。
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副車騎將軍皇甫嵩征討北地先零羌、湟中義從和金城人邊章、韓遂,后皇甫嵩因之前得罪宦官,于其年秋征還,邊章、韓遂等遂愈發(fā)猖獗。后朝廷又以張溫為車騎將軍,統(tǒng)兵十萬,督董卓等平叛。十一月,董卓、鮑鴻大破韓遂、邊章,斬首數(shù)千。后討先零羌,諸軍皆敗,唯董卓獨全師而還。
中平五年,帝室生毒咒,遂用大司農(nóng)王允計,征西涼刺史董卓為少府,敕以營吏士屬左將軍皇甫嵩,諧行在所。時董卓屯兵河內(nèi),用其軍師李儒計,上言:涼州擾亂,鯨鯢未滅,此臣奮發(fā)暛命之秋。吏士踴躍,戀恩念報,各遮臣車,辭聲懇惻,未得即路也。輒且行前將軍事,盡心慰恤,暛力行陳。”
中平六年,董卓屯兵河內(nèi),養(yǎng)西涼勁卒十萬眾,朝庭恐慌,復(fù)下召以董卓為并州牧,又敕以吏兵屬皇甫嵩。卓復(fù)上言:“臣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yǎng)之恩,樂為國家奮一旦之命,乞?qū)⒅?,效力邊陲?!弊吭龠`詔敕。
(本人估計,當(dāng)時向何進進言招四方諸候進京清君側(cè)的,并不是袁紹,而最有可能的當(dāng)以李儒為最。因為當(dāng)時天下各地有實力能進京勤王的也就那么幾個人,董卓算一個,丁原算一個,幽州劉虞,荊州劉表,益州劉焉都能算上,當(dāng)然其它還有公孫瓚,青州刺史龔景,兗州劉岱都能算上,但離得司隸近的,朝發(fā)兵夕即能至的,當(dāng)屬董卓和丁原及劉岱三人莫屬。丁原是大漢死忠派,皇帝要他進京他就進,要他回并州他就回,這種完全沒有野心的諸候,當(dāng)然不需要這種進京的機會。而兗州的劉岱確是正兒八斤的皇親國戚,也不會需要這種謀劃來找借口進京,唯有董卓,窩在河內(nèi),動機最為合適。
屢抗圣旨不尊,屯重兵于河內(nèi),早有不臣之心,更何況,靈帝剛掛,主持朝政的只能是陳留王和弘農(nóng)王兩位皇子,兩皇子都是未成年,此時不入京獨霸朝綱更待何時。)
董卓初入洛陽,步騎不過三萬人,而收降司隸諸郡兵、禁衛(wèi)諸軍的數(shù)量卻是遠遠的要多于董卓軍,董卓由是懼怕。
如懂卓這等打了一輩子仗的人,對于兵馬的需求與多寡,他是最為清楚不過的,所謂有兵就有權(quán),槍桿子出政權(quán)這話,可能董卓不知道,但是這個道理,自古都是相通的。
遂尊軍師李儒計,每隔三二日間則夜遣精騎出四城門,至明日復(fù)又陳旌鼓大張旗鼓而入,宣言云“西涼兵馬復(fù)入至洛中矣”。京師無人識得此無中生有,鐵樹開花之計,反倒是一時間,京師之人皆謂卓兵多不可勝數(shù)。
恐慌,開始漫延至每一個人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