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平練了一會字,又在石桌上練習山水畫。
別說,在石桌上畫山水畫,勾、皴、點、染之間,別有一番韻味在里面。
只可惜,現(xiàn)在是夏天,張俊平用清水在石桌上作畫,很快就會因為水被蒸發(fā),而消失不見。
不過這不影響張俊平作畫的心情,水蒸發(fā)的快,那就練快畫。
筆走龍蛇,勾、皴、點,運筆如飛,勾勒出一座座高山。
一直等到老太太睡醒午覺,張俊平才又開始制作折疊椅。
接下來幾天,張俊平過的充實又悠閑。
每天白天去學校,老太太的工作室研究明清古家具修復,晚上回來做折疊椅賣。
每天賺的不多,也有五六塊錢。
期間又出去弄回來兩板車舊木頭。
都是人家工地上拆下來的舊門框,舊窗戶框啥的。
也有房梁啥的,但是張俊平嫌開解木板太麻煩,價格太高,沒要。
舊門框,舊窗戶框,這些在別人眼里燒鍋料,到了張俊平手里,就能變成一把把精致的折疊椅。
所以說,沒有無用的木頭,只有無用的木匠。
又過了幾天,張俊平手里的木頭再次用完。
把手里最后一點木頭加工成馬扎,又用從舊貨站找來的包裝帶,穿好。
張俊平拍了拍馬扎,伸了個懶腰,終于干完了!
他準備結束制作折疊椅的生意,明天賣完折疊椅和馬扎就不干了。
一個星期,張俊平手里攢了五十塊錢的巨款。
北京平均工資是六十塊錢,可那是無數(shù)人被平均之后,真實的很多人一個月工資也就三十來塊錢。
五十塊錢,比絕大多數(shù)人一個月的工資還多,而張俊平僅僅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
不是折疊椅不賺錢,折疊椅依然受歡迎,而是張俊平不再滿足靠制作折疊椅,每天賺那三五塊錢。
不是張俊平飄了,看不上一個月二百塊錢的高額收入,而是他有了更好的選擇。
這還要從前幾天說起,前幾天他用自己蹩腳的英語賣出去一把折疊椅,得到了一張一元的外匯卷。
聽著老外的verygood,張俊平腦子活絡起來。
對?。?br/> 自己的木雕作品國人暫時消費不起,但是老外可以??!
張俊平前世曾經(jīng)看過一篇報道,八十年代,有一條灰色產(chǎn)業(yè)鏈。
有人在國內(nèi)低價收購各種古董,然后通過一些途徑,倒賣到國外去。
一張小葉紫檀的交椅,國內(nèi)不過是百十塊錢,倒手賣到國外去,就能賣到幾萬美元。
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鑒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王世襄王老,嘔心瀝血創(chuàng)作出《明式家具研究》,可后來每每說起《明式家具研究》一書,王老就會落淚,說自己是國家民族的罪人。
因為,他創(chuàng)作的《明式家具研究》一書,居然成了文物販子往國外倒賣古董家具的指南,也成了國外收藏家的收藏指南。
凡是被他收入書中的明代古董家具,價格都能翻上好幾番。
這還真怨不到王世襄王老,這個年代,人們對古董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就連國家,都把古董文物當成出口創(chuàng)匯的重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