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政見不同
蘇轍道:“我在制置三司條例司很少聽人提及反對新法之人的事。你給我說說此事?!碑?dāng)年他參加制科考試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因為直言極諫在文章中批評宋仁宗引發(fā)滿朝熱議,有甚者竟質(zhì)疑其人品,欲將其罷官治罪。若不是司馬光不依不饒地向宋仁宗力薦素不相識的自己,加上宋仁宗的寬厚仁慈,只怕自己當(dāng)年早就因為那場制科考試丟了原本在貢舉考試中已取得的官職,更不會有現(xiàn)在的自己,所以對于恩公司馬光的這份恩情,蘇轍沒齒難忘。如今蘇軾提到恩公,他不由來了興趣,要聽其訴說一二。
蘇軾繼續(xù)說道:“我聽說當(dāng)時司馬大人和王大人在延和殿爭論許久,王大人認(rèn)為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大意:善于理財,百姓不增加稅賦而國之用度富饒),當(dāng)前朝廷之所以財政緊張就是因為不善于理財,錢能省到哪兒去。且用度不足,非今之急務(wù),所以王大人主張駁回中書門下和樞密院的請求。司馬大人則表示天地所生貨財百物,止有此數(shù),不在民間則在公家,公家既竭,不取諸民,將焉取之(大意:天地所生的貨物錢財數(shù)量是恒定的,不在百姓手里就在公家手里,公家錢財枯竭,不從百姓那兒取得,從哪兒取得呢),所以建議裁減用度,既然曾相等人均謝絕官家的賞賜,那索性遂了他們的愛君之心。但不可全部免去,畢竟下層的兵卒皆有賞賜,若是曾相等身居高位之人沒有,反而亂了禮義章法,不如減半發(fā)放,賞賜高于兵卒即可?!保ㄔ嗍侵冈紫嘣粒?br/>
蘇轍點點頭,贊嘆道:“不愧是司馬大人,減半發(fā)放確實是個不錯的主意,既顧全了朝廷的體面,也可以節(jié)省一半的開支。那最后的結(jié)果呢,按照司馬大人的意思減半賞賜?”
蘇軾搖搖頭,道:“照常賞賜?!?br/>
蘇轍震驚道:“什么!照常賞賜!那不就說明王大人最終說服了官家?”
蘇軾聳聳肩,道:“這事兒迷就迷惑在官家當(dāng)時在延和殿表示贊同司馬大人的觀點,準(zhǔn)備等曾相等人推辭的奏章提交上來后先以不允答之,然后等他們提交第二次時再告訴他們減半賞賜。既顧全了朝廷及二府官員的體面,又可以達(dá)到節(jié)約開支的目的。大人們推辭的奏章提交上來后,官家按例下達(dá)不允的詔書,眾人看過詔書后竟無人再提第二次,此事便按不允辦了,所有人照常發(fā)放。”(二府是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
蘇轍愕然道:“詔書上寫了什么?”
蘇軾搖搖頭,道:“不知道,我只聽說給曾相的《賜宰相曾公亮已賜南郊賞賚不允詔》上似乎嚴(yán)厲批評了他,估計其他大人收到的詔書也差不多吧。”
蘇轍冷笑一聲,道:“好一個一石二鳥之計。官家明面上答應(yīng)著司馬大人,卻又在詔書中又對諸位大人推辭賞賜之事嚴(yán)厲批評,這樣一來就成了官家想減半發(fā)放,但諸位大人不上書,沒有給官家這個機會。司馬大人和王大人兩邊都不得罪?!?br/>
蘇軾撇撇嘴,道:“也許吧,圣意難測,到底是諸位大人誤會了官家的意思不敢上書推辭,還是官家真有此意,誰又說得清呢!”
蘇轍遺憾道:“司馬大人多半會生氣吧?!?br/>
蘇軾道:“生氣又能怎樣,反正王大人和司馬大人的辯論也不是一兩次了,基本上都是王大人獲勝,司馬大人說不定已經(jīng)習(xí)慣了?!?br/>
蘇轍吃驚道:“還有啥時候?”
蘇軾道:“太多了,設(shè)置制置三司條例司之時,司馬大人就反對過,最后不也設(shè)立了。還有去年阿云案,司馬大人覺得應(yīng)該判絞刑,最后不也按照王大人的意思判了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