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恕一愣,擺線?啥玩楞?聽不懂啊怎么辦!
他已經(jīng)慌了。身為佛門的高僧一員,惠恕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不學無術(shù)。畢竟在古代,和尚本來就是知識階層的一份子,哪怕是數(shù)學和天文,也不是沒有研究。
這也是為什么,惠恕會提出,兩個鐵念珠同時落地的問題。他如果沒有觀察和思考,僅憑偶然的話,也不會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的存在。
要知道,絕大多數(shù)人一旦想到,兩顆不同大小的鐵念珠,基本上都覺得大的會先落地。
但是,凡事就怕比較。
惠恕一看,馮小寶不但畫出一道線條,而且有方法,還有個專門的名稱。這架勢,就完全不是隨便亂說了,而像是已經(jīng)有了個完整成熟的體系!
怎么辦,好想學!惠恕差點就跪了!
假如他真的是來中土尋求知識和佛法的真諦,見到馮小寶這么輕易,就解決了在他看來,彷如天書一般的難題,他早就跪了。想要學習佛法的真諦,不就得追隨這樣的大師嗎?
甚至,惠恕在心中,已經(jīng)認同,馮小寶確實,就是掌握了部分真如大道!
但是!
惠恕不能輸!他就算是當場跪倒,拜入馮小寶的門下,也已經(jīng)晚了。他是西域來的僧人,他有師門,有自己的牽絆。
此番前來,必須揚名天下,不成功便成仁!
惠恕用力攥緊手中的珠串,大聲道:“懷義大師!不要弄這些玄虛,來欺騙世人,你一定要說清楚,這念珠下落,其中到底是怎樣的真如大道!”
此言一出,居然很多人都覺得有道理。大家今天聚在這里,不就是為了聆聽真正的大道嗎?這或許,是比迎接佛骨舍利,更大的佛緣。
老實說,馮小寶在上面畫的那一道線,沒什么人能看得懂的。
倒不是說,中原的文化就這么落后,實際上在數(shù)學這方面,隋唐時的古人,水平已經(jīng)相當高超了,甚至有些高人,思維已經(jīng)隱隱接觸到了微積分的領(lǐng)域。
但也不得不承認,隋唐時的數(shù)學,還沒有像后來發(fā)展的那么發(fā)達,那么系統(tǒng)。
倘若給馮小寶一段時間,和這時代最頂尖的數(shù)學家們深入交流,對于擺線這種概念,人們恐怕就不會那么陌生。
但現(xiàn)在,不行!馮小寶說的這個,和大眾理解的佛法真如,完全不搭界??!誰聽說過,佛經(jīng)之中有什么“擺線”的說法的?
各路高僧就有人點頭:“貧僧熟讀經(jīng)律論三藏,從沒聽說,有擺線之說。為何有物下降,沿此線就最快?”
“對對!話說回來,到底物為何下降?為何不上升?”
“誰說不上升,飛天!你們沒見過嗎?”
“咦!說起來,懷義大師的佛法,既能說清楚物件下落,也能使人飛天??!著實高深莫測!”
“哼,我看都是邪魔外道!并非佛法正意!我佛如來都從沒說過,有什么擺線!”
僧人們已經(jīng)吵開了鍋。這問題可太大了!
因為馮小寶無意間,觸碰到了一個很難以啟齒的領(lǐng)域。
佛門東傳之后,各種經(jīng)書浩如煙海,但是!沒有任何一本中土原創(chuàng)的著作,能冠以“經(jīng)”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