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的長安,隔三差五的就能飄起鵝毛大雪,整個長安城都包裹在這層銀裝素裹的皮囊里,顯得格外的肅穆和純潔。
永平坊此時也是如此,作為長安城里的貧民區(qū),原本稍有些破舊的宅子在大雪的掩蓋之下,白茫茫的一片,居然也顯得有些精致了。
時間尚早,坊門沒開,但此刻的永平坊內(nèi)卻并不平靜,隱隱約約卻又幾乎連綿不絕的敲打聲在整個坊市內(nèi)此起彼伏。
老朱放下手里的錘子,看著眼前逐漸成型的爐子滿意的點了點頭。
料錢一百文,賣三百,一天能做兩個,這可比之前他辛辛苦苦錘幾個門釘、打幾把菜刀強太多了。
眼見著爐子就要成型了,老朱轉(zhuǎn)手從旁邊拿起一塊巴掌大小的木契子,干脆利落的在爐子側(cè)面砸了兩下,一個清晰的圓圈里面帶個張字的符號,就這么留在了爐子上。
敲完拓印,老朱很寶貝的把木契子抹了抹,把那原本就不存在的灰塵抹去不說,原本就圓潤的木契子越發(fā)的顯得油光水亮了。
這東西可是寶貝,只有敲上這個標(biāo)記,小張掌柜府上的下人才會收,然后放到東市、西市的鋪子里往外賣。
老朱也感嘆,還是老張家仗義啊,富貴了也不忘了這些老街坊,自己發(fā)財了不說還能讓老街坊們也能發(fā)家。
這會兒他隔壁的鐵老二估計也在忙活吧。
不僅僅是他,還有好幾家都在他那兒下了單子訂了鐵料,鐵老二那死要錢的德行,這會兒應(yīng)該沒日沒夜的在干活才是。
也不知道小張掌柜那腦子是怎么想的,原來鐵料還能用碾子碾出來,老朱現(xiàn)在回想起當(dāng)時小張掌柜演示時,一張張鐵皮從碾子里出來時自己那傻樣就覺著好笑。
隨手從旁邊自己打造的爐子上拿起一把大鐵壺,往大碗里一倒,一直熬著的姜湯頓時帶著滾滾熱氣沖了出來。
美美地喝上一大碗,整個人都舒坦了!
再抬頭一看,自家小子居然在打瞌睡?
老朱可不慣著孩子,一腳就踹了過去,劈頭蓋臉的就是一頓訓(xùn)。
“過不了幾天好日子是吧?要不是當(dāng)年你爹我跟老張交情好,小張掌柜能照顧咱家?一個路子掙二百,這樣的好事你他娘的還偷懶?”
“老子辛辛苦苦掙錢還不是為了你和你大哥娶媳婦?給老子起來干活!”
老朱說一句踹一腳,嗓門大下腳重,算是徹底給朱家老二醒了瞌睡。
這不僅僅是他一家的光景,整個永平坊在張諾有意無意的安排下,徹底成了一個原始的流水線工廠。
產(chǎn)鐵皮的,做煤爐的、做水壺、鐵桶的、還有一大幫做藕煤的,整個產(chǎn)業(yè)鏈在這大半月里源源不斷的供應(yīng)著整個長安的需求。
老朱的手藝好,每個爐子幾乎一模一樣,所以被張諾發(fā)了個自己刻的章子,只要是他出產(chǎn)的爐子,就砸個商標(biāo),然后放到他剛開張的東市、西市的酒樓里賣。652文學(xué)網(wǎng)
其他人也能做爐子賣,但是沒有這個圓圈張的印記,頂天也就賣到三百文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