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一航在求學的遇到一個很著名的道德問題。
大致內容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桿,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是還有一個問題,那個瘋子在那另一條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應該拉拉桿嗎?
齊洛云就是那個瘋子,而大廳中在場所有人是那些無辜的人,而他自己,則是那個在另一條軌道上綁著的人,但是同時,他也是那個具有選擇性的人。
是堅持自己的道德準則,還是放棄自己的準則去救這些人?
凌一航還記得那堂課上,陽光照耀在老師的身上,那微白的頭發(fā)都有些閃光起來。
教室里回蕩著老師那略顯蒼老的生意,那般的沉重。
“功利主義提出的觀點是,大部分道德決策都是根據“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則做出的。從一個功利主義者的觀點來看,明顯的選擇應該是拉拉桿,拯救五個人只殺死一個人。
但是功利主義的批判者認為,一旦拉了拉桿,你就成為一個不道德行為的同謀——你要為另一條軌道上單獨的一個人的死負部分責任。
然而,其他人認為,你身處這種狀況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為,你的不作為將會是同等的不道德。
總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為,這就是重點所在。
許多哲學家都用電車難題作為例子來表示現實生活中的狀況經常強迫一個人違背他自己的道德準則,并且還存在著沒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