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今兒收了位洋病人,這位是從德國跟著商船來游歷的斯蒂芬先生。
到了天津衛(wèi)就有點兒水土不服。
車馬勞頓的來到京城,渾身無力加神情恍惚,下馬車的時候,不小心把腳崴了。
叫人送到京城有名的醫(yī)館,這就來到了回春堂。
張嘉一瞧洋人來了,想著賣弄幾句英文。
上去一句英語的你好,把對方問愣了。
斯蒂芬沒想到在中國會有人用英語跟自己打招呼。
忘了腳上的痛,用蹩腳的英文跟張嘉對話了幾句。
奈何斯蒂芬的古代英語學(xué)的實在太爛,倆人雞同鴨講的說了幾句,溝通遇阻,都不言語了。
斯蒂芬直接抬起腳給張嘉看,張嘉喊來郎中給查診貼膏藥。
處治完畢,斯蒂芬先生沒有走的意思,他對這位能講英語的中國女孩很感興趣,連說帶比劃的要求住院。
張嘉想著法的表達,他這病不用住院。
架不住斯蒂芬先生執(zhí)著,非住不可。
張嘉暗咬槽牙,讓你走你非要住,可別怪我開黑店。
招呼人把這位摻扶到后院病房,告訴他一天五兩銀子,換藥吃飯另算。
舉子把豆餅搬進來。
張嘉瞧著豆餅硬的跟石頭一樣,也犯愁,這怎么弄碎。
“舉爺,你進城瞧沒瞧見有打場子賣藝,練胸口碎大石的,您讓他來個胸口碎豆餅。”
舉爺聽完,瞧了張嘉一眼,都說你二大爺叫貧嘴驢,你比你二大爺可貧多了。
“嗨,你這什么主意,你給好好想個法子?!?br/> “要不找個石匠j,木匠,借斧子先劈開?碎開一點兒能好弄?!?br/> 師娘走過來瞧了瞧。
“我瞧這豆餅不算太大,北街上有搗醬的大石頭對子,用那個能搗碎?!?br/> 張嘉抱著師娘的胳膊搖著說:”娘,您真是人民的大救星?!?br/> 師娘沒工夫跟閨女逗咳嗽,帶著舉子去北街搗豆餅。
瘸了一條腿的斯蒂芬先生,吩咐人去將自己的東西從店里拿過來。
一會兒的功夫,車夫送來一個大皮箱,外加一個樂器箱子。
斯蒂芬先生是音樂愛好者,走到哪都帶著自己的小提琴。
張嘉從這箱子進門就猜出了八九,是小提琴。
自己受時代的關(guān)愛,小學(xué)三年級開始學(xué)小提琴,學(xué)到初中二年級,初三學(xué)業(yè)緊張才放棄。
要說起學(xué)這個小提琴,當初爸爸媽媽還吵了一架。
那時候人們手里有了點兒存款,突然流行起給孩子報興趣班。
老媽趕潮流,要孩子學(xué)高雅藝術(shù),學(xué)小提琴。
老爸覺得純屬瞎耽誤功夫,長大又不能從事音樂方面的工作,不如報個書法班,練一手好字,以后也能用上。
經(jīng)過一番爭斗,張嘉順利的進入了小提琴班。
從此,每天寫完作業(yè)都要站在陽臺上,歪著脖子吱吱嘎嘎的擾民。
拿得出手的曲目只會一首,經(jīng)典的曲目化蝶。
因為這首是老媽的最愛,每天逼孩子拉這一首,美其名曰不能白交學(xué)費,至少會一首拿得出手的。
后來參加工作,聯(lián)歡會上連續(xù)兩年演奏這一首曲子。
科室主任還說:“小張啊,你這曲子拉的不錯,明年最好能換一首。”
張嘉嘿嘿笑著說了一句:“主任,我這叫一人一首成名曲,我打算一直到退休,每年都拉它?!?br/> 老主任讓張嘉氣笑了,說:”你這孩子,明年你說相聲吧,成天的逗哏?!?br/> 張嘉哈哈大笑:“實話跟您說吧,學(xué)了幾年,能拿得出手的就這一首?!?br/> 張嘉想起現(xiàn)代的趣事不禁笑了起來。
有些東西是這樣,不用怕忘記,隨意一個場景就會想起。
曾經(jīng)總是美好的,如果有一天穿越回現(xiàn)代,也會想念清朝的這些人吧。
斯蒂芬安頓好東西,一條腿蹦出來,坐在院子里的圍欄上打量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