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月底大宋朝廷中樞和近百萬軍民百姓南遷瓊州,在陸秀夫和文天祥兩位宰相的指揮下,在眾多朝廷官員的引領下,重新在瓊州安家落戶。
從初時的一窮二白,連口糧都需要朝廷官府統(tǒng)一分派,到如今修建屋舍、開荒種田、下海捕魚,臨海煮鹽、紡紗織布,雖說糧食還需要官府補貼一些才夠用,可是其他的日常所需已經(jīng)可以自給自足了。
為了滿足自身所需,同時也不至于讓幾十萬青壯無所事事,朝廷在瓊州大搞建設。僅文昌船場、臨高匠作坊就吸納了兩萬多青壯,各地廂軍也招募了大量愿意從軍的青年,再加上瓊州五縣之間的道路全部開始整修拓建,青壯們有事可做,有工錢可拿,生活有了著落,民間自然就安穩(wěn)繁榮了起來。
瓊山、臨高、舍城、樂會諸縣的縣城內,茶樓、酒肆又重新熱鬧起來。而文昌和海口浦兩處港口,因為與外界的聯(lián)系更多更頻繁,如今已經(jīng)頗有些繁華的景象了,連青樓都已經(jīng)開了十幾家之多。
瓊州內部安穩(wěn)繁榮的同時,大宋的軍隊在湛江兩次大敗進犯的元軍,俘虜元兵數(shù)萬;新建三大水師,戰(zhàn)船如云猛士如雨,如今水師甚至已經(jīng)開始沿海路反攻廣南。
內外無憂之下,短短半年多的時間里,大宋朝廷終于穩(wěn)住了陣腳,開始為明年反攻廣南積蓄糧草軍械。
自從確定了察不忽木短期內不會對湛江大動干戈,文天祥和陸秀夫商議過后,再次向太后和天子上書請旨,從地方廂軍和東海島降卒中擇其精壯,將天子六軍擴充至每軍三萬人。
有軍中老卒引領他們認真操練,再加上臨高縣匠作坊一日不停的趕制盔甲軍械,半年以后,朝廷的軍力將出現(xiàn)飛躍式的提升。
軍隊擴充之后,總領軍政大事的樞相文天祥自然就更加忙碌起來,而朝廷政事在丞相陸秀夫的治理下也井井有條。這些時日里趙昰雖然對于朝廷境況的不斷改善極為高興,可是什么事情都插不上手,讓少年天子只能暫時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御龍直侍衛(wèi)們的操練,以及智勇、智能兩個和尚剛剛組建的盤龍衛(wèi)身上了。
說起這盤龍衛(wèi),自幼就習練盤龍棍術的趙昰還真是興趣高漲滿懷期待的。從人員的招募到兵器盔甲的配備,趙昰都給智能兩人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盤龍衛(wèi)自組建之初的目的就是要成為天子身邊最精銳、最強悍的近衛(wèi)。因為盤龍衛(wèi)本身還有陣形隊列方面的要求,對個人的身材、體力和武技都要求極高,而且為了讓新選出的盤龍衛(wèi)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形成戰(zhàn)力,智勇和尚所要求的人手都必須是身強力壯,精擅長兵器的軍中老卒。
這樣一來,五百御龍直侍衛(wèi)因為日常職司所限,大都擅長用刀和弓箭,以至于智勇和尚總共只從御龍直侍衛(wèi)中選出了三十多人進入盤龍衛(wèi)。最后,還是江國棟向父親求情,讓智勇和尚從禁軍中又挑選了不少精銳的老卒,這才算是把一百人的盤龍衛(wèi)給湊齊了。
從御龍直和禁軍中選出了最好的精兵強將,派江國棟出面,去水師玄武軍指揮使周義處討來了一百幅當初奪自泉州的波斯鏈甲,可是最關緊的精鐵盤龍棍卻無處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