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陸最南端的瓊州島,北以瓊州海峽與廣南東路劃界,西臨北部灣與交趾國相對,東瀕南海與夷州島相望,東南和南邊與呂宋、馬來亞隔海為鄰。周邊島礁密布,島上氣候溫潤四季如春,自古就有瓊臺福地之稱。
大宋瓊州府轄下五縣:瓊山、文昌、舍城、臨高、樂會,府治為瓊山縣。因府治南十里有山,土石多白,似玉而潤,縣、府遂皆以此為名。
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平定南越設立郡縣至今千年以降,因島上中央山林茂密人口稀少,中央山脈四周的海邊臺地和眾多不規(guī)則的小平原又常受到海上颶風襲擾,田地所出甚少,歷朝歷代對瓊州皆不重視。
直至大宋商貿興盛與南洋諸國往來頻繁之后,瓊山縣海口浦才因為商事興旺起來。即便如此,按大宋朝廷規(guī)制,天下各縣按戶口、資地條件等分為望、緊、上、中、下五等縣,瓊山縣也僅屬中等丁口不足十萬,其余諸縣均屬下等合計也才十萬出頭的百姓。
不過在大宋朝廷南遷之后,如今的瓊州已經變成了處處人滿為患一片熱鬧糟雜的景象。隨朝廷南遷的數十萬百姓、十幾萬大軍的安置都是迫在眉睫之事,尤其是在如今正值雨季的時節(jié),總不能讓軍民百姓都整天泡在雨水中吧。
好在如今的大宋朝廷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少理政經驗豐富的各級官員和人力。在右相文天祥和樞相陸秀夫坐鎮(zhèn)瓊山調派下,被重新委任到瓊州各縣的官員們迅速行動起來,將各縣因為戰(zhàn)亂荒廢的政事恢復運轉。
身強力壯的軍中將士們則在各級將校的指揮下,引領護送百姓們分批遷居到瓊州各縣,并幫助百姓們伐木造屋安置新家。
除了安置百姓定居和軍隊駐營以外,文天祥和陸秀夫還抽調了周義和佟陽兩部的新軍,分別在工部尚書焦熙明和兵部尚書楊云峰的指揮下,開始在文昌港內和臨高縣五指山下,為隨朝廷南遷至瓊州的閩西鄭家和閩南胡家興建大型造船場和鐵器工坊。
充足的盔甲兵器和大量的海船,這兩者對于朝廷守住瓊州生存發(fā)展,積蓄實力在將來北伐中原可是最關鍵的物質基礎。
忙碌這些繁雜政務的同時,還有一件對于瓊州島上的大宋朝廷和軍民來說最為重要的頭等大事——糧食問題,也同樣迫切的擺在了總領朝政的文天祥和陸秀夫兩人面前。
因為戰(zhàn)亂和天氣的原因,島上原本就出產不多的糧田如今大多都還沒有耕種,更談不上收成了。南遷的軍民,加上原本二十多萬的原住民,百萬人一天所需的糧食至少也在五千石左右。
朝廷南遷之際從各府縣收集的糧食和百姓們攜帶的存糧大多已經在路上和登上瓊州后的這些時日里消耗殆盡了。而從平潭島運來的那三十船糧食,左相陳宜中出逃之際帶走了一半,只剩下十五船糧食了。每艘糧船大約可載一萬石的糧食,也就是說在一個月之后,瓊州島上可能就要斷糧了。
在短時間內組織百姓耕種已經不來及了,唯今之計也只有向南洋諸國緊急采購大批糧食了。好在原來閩南胡家和閩西鄭家都與南洋諸國有著諸多的商貿往來,胡、鄭兩家也不缺少熟悉商路經驗豐富的管事。
有當初泉州大戰(zhàn)時得自蒲壽庚處的大量黃金,交趾、暹邏、緬甸三國又都是著名的稻米產地,而且與瓊州相隔不遠,自然可以購買到充足的糧食。
當文天祥和陸秀夫兩人在城內的瓊州府衙里日夜忙碌,操持著整個瓊州島上的軍政大事時,另一位輔政大臣太傅張世杰的病情卻更加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