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的這番話說得很是令林蘇青滿意,生生將一件簡單的抗擊任務(wù),表成了一個任重而道遠的艱難險阻。且將身為臣與子的態(tài)度巧妙的融合表現(xiàn)。不顯得過于激進,也不顯得過于卑弱,平日倒是小瞧了他的嘴皮子。
皇帝面色和潤,看來也是很欣慰。
林蘇青趁熱打鐵道:“陛下,平王難得有心于功業(yè)。臣以為,抗擊一任,不妨交付于平王?!?br/> 太子一言既出,隨即便有太子一黨的大臣們相繼附議進言。
“平王少年英豪,也曾嶄露頭角,有過不菲戰(zhàn)績,臣也認同,此次抗擊突厥之任,可由平王掛帥?!?br/> “臣附議?!?br/> “臣附議?!?br/> ……
有認同,自然也會有反對,遂有支持潁王一黨的大臣當即站出來反對。
“臣以為,還是由能征慣戰(zhàn)的潁王被甲執(zhí)兵比較妥當?!?br/> “平王在單獨作戰(zhàn)方面,經(jīng)驗有所不足,若有心一試,臣以為,不妨有潁王主導(dǎo),平王為副,最為穩(wěn)妥?!?br/> “臣附議,由潁王掛帥最為穩(wěn)妥。”
……
一時間朝堂之上,眾說紛紜。甚至還有人寧愿推薦吳藝等其他將軍,也不愿冒險由游手好閑的平王掛帥一試。
但這一計,林蘇青是做了完全之準備,他算計的便是潁王手中言官少,武將多。
“臣不以為然,百勝將軍也并非是生來就成的?!?br/> 于是,立馬又大臣高升進言。
“平王年少也曾多次參與大小戰(zhàn)事,是否能獨當一面,也得先披甲一戰(zhàn)才知,各位同僚怎可厚此薄彼?!?br/> 此話說得甚是刺耳,說的是潁王曾有第一次掛帥的機會嶄露頭角,平王為何不能有。
“臣贊成此次抗擊突厥,由平王親征。也好讓突厥蠻子見識見識,我朝用兵如神的將領(lǐng)應(yīng)有盡有,驍勇善戰(zhàn)的威武之師,紛如牛毛。讓蠻子們再不敢起絲毫侵犯之心。”
這話說得也忒毒。
弦外之音隱喻著在外敵看來我朝只有潁王的軍隊能一戰(zhàn),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將領(lǐng)拿得出手,戳的是皇帝心中的結(jié),如若沒有潁王,是否成得了事,是否還能鎮(zhèn)得住邊疆,問的是皇帝,難道我朝當真要以潁王今后一將獨大嗎?
大臣們輪番上陣,口誅言伐,一時間分不出誰對誰錯。
林蘇青悄悄地窺探著皇帝的反應(yīng),他正是賭著皇帝心中不想讓潁王的權(quán)勢越來越大。
皇帝自然是希望能不用潁王就不用,而皇帝還擔心,派其他將士,都是太子的人。無論太子與潁王哪一方獨大,對于他的皇位都是一種威脅,他還不想退位,他要平衡這些勢力。
抗擊突厥一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倒的確不用潁王親自出馬,也的確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扶持出平王。
老太監(jiān)甚是會察言觀色,瞅了瞅皇帝,又瞅了瞅殿下如熱鍋上的螞蟻一般亂糟糟的文武百官,隨即他將懷里抱著的拂塵一定,搭在臂彎上,揚聲高呼:“肅——靜——”
大殿之下當即鴉雀無聲。
皇帝清了清嗓子,他知曉此事為難,認真說會引人揣測目的,所以他特地假以隨意的語氣,道:“那就由平王去吧?!?br/> 潁王的臉色登時沉了下去,余光瞟向林蘇青,是誰也能猜到,扶持平王起來雖然是點中了皇帝的需要,但必然也是太子的目的。
這是利皇帝平衡三王,也利太子阻礙潁王的發(fā)展,唯獨不利潁王。
林蘇青回了潁王一眼,便收回目光,目不斜視,這是無聲的較衡
“陛下?!逼酵鯎P聲又道,“抗擊雖是小事,但突厥自來蠻橫無理,一旦兵戎相見,大戰(zhàn)極有可能一觸即發(fā)?!?br/> 潁王一怔,他猜到了平王提什么!
隨即便聽平王道:“臣想向陛下借調(diào)一些驍勇慣戰(zhàn)的精銳將士,以增強兵力,助臣克敵制勝?!?br/> 平素只知打鳥獵兔的平王,突然胸有大志,且有謀略長遠,皇帝龍顏甚悅,加之平王起來,實在對他這個皇帝有利,雖然不能表露欣喜之情,但是還是從他的語氣中露出了幾分。
皇帝直接應(yīng)允道:“你去各軍營里挑,將名單報給兵部即可?!?br/> 平王卻左右為難,踟躇了片刻,才試探的問道:“陛下,臣心中其實已然有了人選。只是……”
“只是什么?”皇帝問道。
“只是……有一些乃潁王帳下的將士,臣不知潁王愿不愿意借調(diào)給臣……”
大殿之上所有目光登時一緊,不約而同看向了潁王。
不等潁王作何反應(yīng),梁文復(fù)捧著笏板有意無意道:“潁王大將風(fēng)范,怎會拘泥小節(jié),平王多慮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