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模等人的奏折還沒寫好,孫元起忙得兵荒馬亂的時候,胡勛、李國秉兩人突然敲響了校長辦公室的房門。╔?╗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這個后世爛大街的標語,辦校之初孫元起便在切實執(zhí)行著。眼下雖然形勢緊迫,他還是放下手頭繁忙的事務,認真地接待。
????“子實、君衡,來來來,屋里坐!你們此番前來,所為何事?是學習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難了么?”孫元起把他們讓進屋,很有耐心地詢問道。
????李國秉年輕跳脫,性情直爽,最藏不住事兒,顧不上寒暄,便嚷道:“不是我們遇到困難,是學校遇到大困難了!先生你還不知道么,城里那幫吃飽了撐的御史、翰林,正準備寫折子,要求朝廷關(guān)閉我們學校呢!”
????“啊——!”孫元起一是吃驚那幫言官動手之快速,二是吃驚連自己學校的學生都知道了此事,不覺驚訝出聲,“君衡,此事當真?”
????“那還能有假!”李國秉答道。
????胡勛到底老成,跟著解釋道:“先生,我們有親戚在朝里,剛得到可靠消息,都察院和翰林院近日會有人參奏我們學堂,以達到其廢學堂、復科舉之私欲。學生這才特來告知,希望先生能提前做好準備!”
????“我代表學堂,感謝你們!”雖然份屬師生,孫元起還是感激地朝他們拱手致謝。
????兩人急忙還禮:“先生客氣了!我等是學堂的學子,學堂興亡,均有其責,榮辱系之,不敢承先生謝。╔?╗”
????孫元起長嘆一聲,才道:“說來倒是學校的不是,讓學生為此事分心。”
????“先生這是什么話?”李國秉不滿地說道,“這些清流老早就想反對各省建學堂,怕最終會全國實行西式教育,廢除科舉考試,只是一來礙著宮里頭的意思,二是沒有找到由頭罷了。這次動手,他們蓄謀已久,我們學校也是替人受過?!?br/>
????說到清流,孫元起還真有些感慨。如果說五代以后雄風不振,是漢文化的后天不足,那么好逞口舌之利簡直就是漢文化的胎里病。前段日子在編寫歷史教科書,讀了些歷史,知道“宋人議未決,而兵已渡河”等故實,就對清流的誤國頗有微詞;如今有了切膚之痛,對清流更是痛恨徹骨!
????這清流,或許肇端于春秋戰(zhàn)國時候的諸子百家,在發(fā)展壯大過程中萃取了各家的缺點:儒家的道德立場、縱橫家的夸夸其談、法家的刻薄嚴峻、名家的狡辯怪論……形成了一個自命清高的奇怪群體。至少在戰(zhàn)國末期,他們已經(jīng)活躍于政治生活中。
????在國家承平的時候,這些人風聞奏事,或許還能起到矯正時弊的作用。然而越是王朝到了生死攸關(guān)的時候,清流們鬧騰得越歡,仿佛亂世是他們最能展示舌筆之威的宏闊舞臺。每一條匡救時弊的舉措,他們都能從道德的高度,提出無數(shù)條反對意見。有時候,甚至不需要理由,就是為了贊成而贊成、為了反對而反對。但讓這群清流真來做實事的話,則張皇失色、束手無措?!肮P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是他們最典型的寫照。
????就拿清末來說,清流的“戰(zhàn)績”就輝煌無比:
????首先是阻礙洋務運動。╔?╗當時由于一系列戰(zhàn)敗,很多士紳已經(jīng)意識到學習西方的必要性,洋務派在軍機處也占了多數(shù)。頑固派軍機大臣李鴻藻感到力單勢孤,于是籠絡一批御史和翰林在自己的周圍,以壯大聲勢。這些“臺諫詞垣”也以依附李鴻藻為進身之階,以議論朝政、抨擊權(quán)貴相標榜,號稱“清流”。慈禧太后暗中也放任清流派,借用他們的言論牽制洋務派,很多洋務派官僚受到排擠和打擊。比如被奕、李鴻章推許為“第一流”洋務人才的郭嵩燾,于1879年出使英國歸來后,在“清議”的攻擊下,只得卸職返回湖南原籍,連他寫的《使西紀程》也因為稱頌西方物質(zhì)文明而遭到詆毀,終至毀版。雖然洋務事業(yè)勢難遏止,后來得以逐步推行,但已錯過了寶貴的發(fā)展機遇。
????其次是打敗馬尾海戰(zhàn)。在中法戰(zhàn)爭緊張的時刻,慈禧太后做了重大的人事變動,把一些清流派重要人物派到地方上去擔任軍職,滿足他們強烈的主戰(zhàn)愿望。其中,就把翰林四諫之一的張佩綸委任為福建會辦大臣,協(xié)助船政大臣何如璋督率福建水師。曾經(jīng)激烈主戰(zhàn)的張佩綸,到了前線立馬草雞,轉(zhuǎn)而急切盼望中法和談成功。他見法艦頻頻向閩江海面移動,不僅不做戰(zhàn)守準備,而且逐漸把往日的豪言壯語收了回去。法國海軍中將孤拔率領(lǐng)艦隊駛抵閩江口,向何如璋、張佩綸提出要入福建水師基地馬尾軍港停泊。何、張害怕拒絕生釁,影響和談,竟同意了這一無理要求,并給予“最友好的接待”,希望借此緩和局勢。但法艦進入馬尾以后,一反前言,日夜監(jiān)視港內(nèi)福建水師,不許其移動,聲言動則開炮。水師官兵憤恨法艦持強相逼,在敵我力量十分懸殊的情況下,多次要求起錨整訓,以期自衛(wèi)。但何如璋、張佩綸惟恐妨礙和談,一再以“戰(zhàn)期末至”為借口,不準無命自行起錨,甚至下令“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他們既不將法軍挑戰(zhàn)的實情告訴官兵,又不準備應戰(zhàn),聽任水師各艦在江心拋錨。直到看到法艦已升火待發(fā),何、張才開始慌張起來,派人前往法艦,以未做戰(zhàn)斗準備為由,要求改變開戰(zhàn)日期。孤拔不僅斷然拒絕,而且命令法艦提前發(fā)炮。╔?╗福建水師失去戰(zhàn)機,倉促應戰(zhàn),有的兵艦還未來得及起錨就被擊沉,或起火焚燒。此時,作為統(tǒng)帥的何如璋、張佩綸竟然棄師不顧,倉皇逃竄,進而導致福建水師全軍覆滅。
????第三是積極慫恿中日大戰(zhàn),進而大敗。光緒二十四年,清流的核心人物多是光緒皇帝近臣和翁同龢的門生故舊,如珍妃的胞兄禮部侍郎志銳和侍讀學士文廷式,翁同龢的至好吏部侍郎汪鳴鑾及門生張謇,還有侍讀學士陸寶忠和被稱為“后清流”的編修黃紹箕、丁立鈞等人。他們中多為詞館清顯和臺諫要角,既深為國家的前途命運擔憂,希望通過改革內(nèi)政和整軍備戰(zhàn)來增強國力,阻止日本的侵華野心;又很想趁機增強光緒皇帝的權(quán)力和擴大自己的影響。為此,他們不顧當時中日的戰(zhàn)力差距,不斷利用“諸議”來慫恿朝廷對日作戰(zhàn),話鋒所指常常集中到李鴻章身上。海戰(zhàn)失敗后,清流名士吳大澂因為得到一枚“度遼將軍”的漢代銅印,主張堅決抵抗,并自告奮勇率師出征。等到真正接敵之后,卻狼狽敗逃,潰不成軍,在六天之內(nèi)接連失去了山海關(guān)外的牛莊、營口、田莊臺等軍事要地,全線瓦解。這一潰敗,直接促成了和談的形成以及《馬關(guān)條約》的簽署。
????所以說,如果就中國歷代王朝覆滅的罪魁禍首來個排名的話,那么清流一定能夠光榮上榜。而且清流和黨爭,幾乎是一個硬幣的正反面。他們相互作用,更是一個王朝的催命符,如漢末的黨錮、魏晉的清談、唐末的牛李黨爭、北宋的元祐黨爭、明末的東林黨爭,無一不見清流和黨爭的身影。
????單純從王朝穩(wěn)定發(fā)展的角度,來評價“清流”的功過,不是功過相當?shù)奈逦彘_,而是過大于功的四六開、三七開,甚至是過遠大于功的二八開、一九開。用八個字來概括他們業(yè)績,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所以,一些脾氣不大好的雄主對于這些信口雌黃、難負重任的清流,往往是痛下殺手,如秦始皇的焚經(jīng)典、坑儒生;漢高祖的溲溺儒冠,倨床見酈食其;魏武帝的殺孔融,驅(qū)禰衡。╔?╗
????孫元起不由悵然。在每次重大變革的時候,強大而頑固的舊勢力會猛烈反撲,試圖消滅成長中的新勢力,在短時期內(nèi)會出現(xiàn)復辟。很多天才和偉人,都死在黎明前的黑暗。當下只好慰藉道:“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雖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胡勛點點頭:“先生所言極是。不過我們學校受此等池魚之殃,卻要盡快化解,否則后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