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援信交給了他的傳令兵。趁著這些“野蠻人”還沒有封鎖江面,漢尼拔讓傳令兵和幾名士兵泅渡過江,去往上游的城堡送信。
至此為止,漢尼拔仍舊自信滿滿。
城外的野蠻人根本不會攻城。甚至,這些野蠻人都不知道焚毀周圍的黑麥田。
他自信的最大體現(xiàn),就是甚至沒有派出士兵,在圍城開始的時候就把城堡中存儲的全部黑麥磨成面粉。
如果有哪怕一丁點的重視,作為一個要塞工程師,守城第一課就是“攻擊方的炮火很容易機會高聳的磨坊,所以必須在圍城開始的第一天,派出足夠的士兵,在磨坊被炮火擊毀之前,將谷物全部磨成面粉”。
守城,是一門科學。
科學總需要試驗,只不過這門學問的試驗品,是士兵的生命。
漢尼拔很自信,既是出于對自己學問的自信,也是因為對手實在太弱。
兩者相加,雙倍的自信,雙倍的輕松。
然而,在送出求援信后的第二天,這種自信就變成了一種恐慌。
漢尼拔驚奇地發(fā)現(xiàn),城外的野蠻人開始行動了。
他以為這些野蠻人會憑借勇氣和不懼死亡,不斷沖擊城墻,成為守城士兵練槍法的標靶。
可并非如此。
相反,城外的野蠻人很“專業(yè)”地在距離棱堡三四百步左右的地方,開始挖掘壕溝。
透過望遠鏡,漢尼拔看的很清晰。
十七輛裝滿了泥土的馬車間隔排開。
四人一組,第一個人躲在馬車的后面,半跪在地上,用一把鏟子在那挖坑。
后面三個人不斷將挖出來的泥土堆積在馬車的側后,形成了一道可以抵擋鉛彈和跳彈的胸墻。
當?shù)谝粋€人挖了半人深的時候,四個人合力推動那輛做掩護的馬車向前挪動。
第一個人繼續(xù)挖半人坑,后面的三個人分開距離。將第一人挖出來的坑擴大、挖深,將土堆積在濠溝前。
十七輛掩護的破馬車、十七個挖坑的小隊,圍繞著棱堡形成了一道完美的弧線。
照著這個速度,最多三天的時間,一道作為進攻出發(fā)地的壕溝就會挖好。
這……不該是野蠻人該會的手段。
“對面也有一名要塞工程師?!睗h尼拔得出了一個他最不想相信的結論。
要會攻城,必先會守城。要會守城,必先會攻城。
對面那個契丹軍官的軍事學技術,并不落伍,也并不像是他收集到的資料那樣——大順在八十年前戰(zhàn)亂時期完成了三十年戰(zhàn)爭水平的軍事變革,但之后一直保持著這個水準,沒有進步。
這種基于之前判斷失誤導致的巨大落差,讓漢尼拔從一開始的極度輕視,轉為了恐慌不安。
他終于下達了第一道正式的守城命令,讓士兵立刻去把所有的黑麥都磨成面粉。
炮兵大尉看著那些像土撥鼠一樣挖坑的野蠻人,請示了一下漢尼拔。
“準將,是不是可以用炮兵攻擊他們?延緩他們的挖掘速度?”
漢尼拔舉著望遠鏡看了一陣,拒絕了炮兵大尉的建議。
“守城方的火炮,必然會被攻擊方摧毀,這是早晚的事。只要開炮,就會暴露炮位?!?br/> “如果有足夠的援軍。守城方的火炮,應該不惜提前暴露炮位,阻礙進攻方的掘進。為援軍抵達爭取時間,為主力軍團會戰(zhàn)爭取時間?!?br/> “如果沒有足夠的援軍。有限的、必然會被摧毀的防守火炮,應該用在最關鍵的時刻。而不是提早暴露,被攻方的火炮集中摧毀?!?br/> “如何選擇,這需要要塞指揮官有清醒的判斷?!?br/> 他背了一遍法國軍校的要塞課程,這是法國和西班牙、荷蘭打了上百年積累出的經驗。
完全正確。
指了指護城壕前面的防護坡,漢尼拔對這名并不太懂要塞防守的炮兵大尉進行了講解。
“火炮配屬在棱堡中,向下射擊,隨著敵人不斷靠近,需要不斷調整炮口的仰角。而調整一次仰角所耗費的時間很久,防守方應該盡力避免這種情況。”
“壕溝前的防護坡,就是避免這種情況的最好辦法?!?br/> “九度角延伸到壕溝前的防護坡,可以讓城上的火炮,不需要調整炮口仰角,只要一個固定的角度,就可以封鎖長長的防護坡。城墻的高度、防護坡的角度,決定了炮擊的最佳距離,這是個簡單的幾何學?!?br/> “火炮,應該留到攻擊方到了防護坡開始攻擊的時候,再進行射擊。力求在攻擊方的火炮摧毀之前,封鎖防護坡,殺傷足夠的敵人?!?br/> 這是法國軍校要塞課程之一。
完全正確。
sin9度,0.15,棱堡高三米,這一段防護坡的最長距離簡單一除,約是20米。
防護斜坡可以讓棱堡上的火炮不需要調整仰角,炮彈打在斜坡上會彈跳滾動,殺傷范圍可以增大到40米。
防護斜坡的后面,就是棱堡的護城壕。
防護斜坡的終點,有一道胸墻。
防守方的士兵可以站在胸墻處朝著斜坡射擊,配合棱堡上的火炮、棱堡高處的火槍手,形成上中下三層的立體交叉火力。
在防守方火炮必然會被摧毀這個前提下,防護坡的這一段40米左右的距離,將是防守殺傷效率最高的地方。
攻擊方的火炮在棱堡炮位暴露后,至少需要一天到兩天的時間才能反制摧毀。
而這一天到兩天的時間,攻擊方會不斷發(fā)動攻擊。因為必須要用步兵的肉體,去試探出防守方的火炮配置,為炮兵指示攻擊目標。
運用得當,可以讓攻擊方流很多的血。
不過,如果攻到了防護斜坡,那么棱堡的陷落只是遲早的事。
只要到了防護斜坡,或者用重炮反制守城火炮后轟開城墻、或者挖掘地道埋藏火藥,都可以在殘酷的肉搏后攻入棱堡。
可現(xiàn)在,他的兵力并不充足。漢尼拔明白,這棱堡可能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樣能堅持很久。
一旦這些土撥鼠挖到了防護斜坡前,自己就只能派出有限的兵力去和對方反復爭奪。放棄防護斜坡和壕溝,棱堡陷落就只是個單純的時間問題。
而不放棄,那也會耗干自己的血,畢竟自己手中只有一百多士兵,兵力嚴重不足。
但愿,在這些人攻擊到防護坡前,援軍可以抵達。
三天后,一道在棱堡前三四百米的壕溝已經成型,不斷加入的馬車掩護小組、不斷熟悉挖土技術的士兵,都讓挖掘的速度每天肉眼可見地增加著。
第一道壕溝成型后,漢尼拔發(fā)現(xiàn)這些人分成了兩部分。
一部分人,繼續(xù)推著馬車掩護,就在靠近第一道壕溝的地方,挖掘更大的坑。
堆積出的泥土,慢慢形成了一個小土包。
有人用編織的籮筐裝滿泥土,在小土包的位置筑墻,預留出了一個明顯是為大炮準備的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