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來,王艾還是搞了一些社交的。除了有時候和尤紅、林嬌林龍、馬東等幾個人在四合院聚會玩一玩之外,一高中他所資助的幾十個學生都認識他,幾乎每一個都在上學后給王艾寫了“感謝信”,盡管有點千篇一律,王艾還是挺喜歡看的。
這些心高氣傲的重點高中生們,還沒嘗到社會的冷酷,盡管差一點就錯過大學了,但仍舊普遍的認為自己是“折翼的天使”,暫時的困難而已。所以即便表達了感謝,也絲毫不見諂媚,反而話里話外全是自信:十分感謝你幫了我,我將來一定會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
王艾都簡單的給回了信,也有點千篇一律,大致意思就是說:海角天涯、江湖路遠,一朝分別,相見有日。各自奮斗,且看將來……能贏一次,還有下次。
同學們收到來信后,斗志昂揚的紛紛回信:高考輸你一次,以為平生奇恥,片刻未敢松懈……小樣兒你等著!
在這些來來往往的鴻雁傳書中,有一個是很特別的。
許青蓮的來信。
看得出來,許青蓮是把王艾當筆友了。
第一封信是中學開學半個月左右來的,之后斷斷續(xù)續(xù)的平均半個月來一次,最開始還是禮貌的問候,關心關心學業(yè)什么的,時間一長,就不可避免的歪樓成侃大山了。許青蓮也許沒想這樣,但架不住王艾沒正行啊,拎著筆在紙上猛寫,一封平信厚的跟郵包似的。后來聊的熱乎了,就一個星期來一封,甚至三四天來一封。
從這些信件里邊,王艾對許青蓮的了解也越來越多。許青蓮的家境還可以,父親是稅務局的一個小干部,要不然普通家庭給孩子的那點零花錢,可經不住沒事總寫信,信封郵票寫一封信要一塊錢呢,還有信紙什么的。
在許青蓮的印象中,她的父母總是吵架,她年齡小聽不懂,也記不住都吵了什么,反正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吵來吵去,在她十歲的時候終于日子過不下去了。
許青蓮的母親一怒之下遠走他鄉(xiāng),音信皆無,許青蓮就跟著父親過。老許才三十來歲,還是個小干部,衣食無憂的自然不能總一個人,于是就給許青蓮找了個后媽。這個后媽也是機關里的公務員,對許青蓮還不錯,沒什么壞心腸。許青蓮雖然覺得別扭,但也能將就。
但小姑娘嘛,就是難免產生了一種:“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爸,為啥你來了就都成你的了?”這種委屈,父女關系自然也有了一些疏遠。
不過隨后不久發(fā)生的一件事,讓原本許青蓮和家里就磕磕絆絆的關系發(fā)生了決定性的變化:許青蓮的后媽很爭氣,沒到兩年,給老許生了個兒子。
要說一個家庭中有幾個孩子,當?shù)鶍尩牟豢赡苡每ǔ呷チ恐耙煌胨?,要不怎么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呢?偏心眼兒是難免的。懂事兒一點的父母呢,就是盡量做到財物上公平而已,但內心里的喜好也是控制不住的。
而遼南地區(qū)又是全東北最保守的地區(qū)。
因為當年闖關東的山東人首先就是在遼南登陸的,家家戶戶的祖業(yè)都在遼南,孩子多了混不下去了才往外分散,逐步擴散到遼寧北部、吉林、黑龍江等地,所以從文化上看,遼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是全東北最強的。